“想刻一枚藏书章,刻什么字比较好?” 这个问题,在订制过程中经常被问到。
要是在以前,答案无非就是这样:"x x藏书”、“x x读过”、“xx所藏”等等。比如叫"李明”,一般就刻: "李明藏书” ,或者 "李氏藏书”。
难道<藏书印>就不能更有创意???
接下来,我将告诉你,如何让藏书印的印文更出彩。
▼
喜欢读书的人大抵都爱好藏书。每购到一本值得珍藏的图书, 就在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或钤上一枚赏心悦目的藏书印,这大约是我们能在世俗生活之外能惊觉到的灵气生发之处。
先民的著作,传至今天,实属不易。在印刷不方便的年代,文人手抄善本也是常见之事。打开古书硃痕满纸,动人心目(依据藏书印的顺序,则可以考出收藏者的时代和来龙去脉,所谓“流传有绪”就是指此)。
△ 硃痕满纸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用于藏书目的的证明一直都有,中国的藏书证明就是印章,印章虽小乃是国之重器,是凭信工具,将印章钤在书上、字画上都是十分郑重的事。
国外的藏书票也是类似的作用(藏书票是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的一种版画作品,除了图案,还写着"EX-LIBRIS"(拉丁文),表示"属于私人藏书")。
△ 英王查理二世的藏书票
过去文人、书人、诗人和藏书家基本上是重叠的,历代文人墨客大多喜欢在自己的藏书上留下自己喜欢的印章。
真正藏书家对藏书印章尤为看重,希望拥有专属的藏书印,以便在自藏古籍上钤盖印记,所以每一枚藏书印都可能是藏书家精心设计出的得意之作。
通过印文内容,可以看出个人气质、追求、境界、造诣。所以很多藏印内容最终往往超出单纯的标记范围,成为抒发情怀、表达意愿的一种载体。得益于此,我们可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
大多藏书印旨在表明两点,
一是说明该书归属,
二是以藏书印上的内容,展现自己、教育后代。
唐太宗李世民有“贞观”连珠印,唐玄宗李隆基有“开元”连珠印。到了五代,李后主有“建来文房”印,再后来到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有“秘阁图书”印,皇帝的藏书印自然有名,也是表示藏书所属年代。
△唐太宗“贞观”小印
私人藏书印的形式和内容很丰富,有斋馆印,有姓名印,有专用的籍贯姓名印,也有拥有号斋馆、训辞杂语多枚,有以某个诗句或短语明志,但也有不厌其烦长篇大论的。印文最少的只有一个字,也有印文多达200字的藏书印。
一、爱书如命的印文表达
- 明代文学家黄宗羲的藏书印上刻著“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爱书之情,尽在其中。
- 清代史学家宁波人万贞一有“吾存宁可食吾肉,吾亡宁可发吾椁。子子孙孙永勿卖,熟此自可供汝粥”的藏书印,爱书如命,告诫子孙熟读经书不愁吃穿,一定要传承好经书。
- 清末许益斋有一方藏书印:“得之不易失之易,物无尽藏亦此理。但愿得者如我辈,即非我有亦可喜。”相比之下,对待藏书的态度,心境宽阔、豁达谦和。
“汲古阁”为汲古阁主人毛晋有一方长达56字的巨大藏书印,内容为:“赵文敏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如何。后人不卖,将至于殷,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屋,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无宁舍旃。”告诫子孙需读其藏书,从中获益。若子孙把藏书卖掉,败坏了家声,则禽兽不如,个性鲜明,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