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贴春联
我们家乡每逢春节都要贴春联。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在平房,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后来,桃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
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贴的春联,于是想推广,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门框上。有一户人家因为忙而没来得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了一副春联送给这户人家,但这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点评:小作者对春联的发展过程、贴春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春联相关故事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趣味性;对名句的引用和对贴春联、写春联的学问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知识性。
2冬至打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起来很喜庆。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
没多久,年糕打好了,婶婶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小块的。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年糕,香滑软如,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孩子们可喜欢这些了。
最后,每家都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
点评:小作者详细介绍了冬至打年糕的习俗,习作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打年糕前的准备工作、打年糕时的情景和年糕出锅后的热闹场面。习作详略得当,场面描写生动,读来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3提着酥糖去拜年
我的故乡是鄂东地区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特别是我们当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提着酥糖去亲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呢!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秋天,母亲突发风寒,卧病在床。因为家里贫穷,无钱治病抓药,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缓解母亲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里种的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状,然后摇落院中新鲜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渍,与芝麻末混拌,最后让母亲吃下去。没想到奇迹出现了,母亲吃了几天后,居然康复了。这位姓董的孝子将这一良方传给了身边的人,经历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后定名为“酥糖”。这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武穴酥糖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最初也许是动人的故事打动了我,但后来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它的味道香甜。年关将近,亲戚之间相互串门,便会带上一盒“武穴酥糖”当作礼物,这是我的故乡特有的风俗。客人走之后,我们小孩便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从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还未来得及轻轻地咬上一口,浓浓的香气便弥漫开来。合上牙齿,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回荡。松脆却不粘牙齿,细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齿间,酥酥麻麻的感觉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别提多惬意、多舒适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扬四方,我想不仅与它的味道有关,还与它背后的美好民间传说有关,与它寄托着行孝和感恩的美好愿望有关。
4包饺子
你看,大街小巷都挂上了红灯笼;你看,千门万户都贴上了红春联;你再看,家家户户都忙着包饺子。小小的饺子里装满了团圆,也装满了幸福。
饺子是中国传统食物,源于古代的“角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美食,又称水饺,是中国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除夕夜,我们全家一起包饺子,奶奶拌好了饺子馅儿,妈妈揉好了面。妈妈把面搓成了长长的一条,像一条条胖嘟嘟的小蛇,趴在案板上,然后用刀切成了一个一个的小面块,我在小面块上撒上面粉,一个个小面团变成了小雪团,只见妈妈左手拎着面饼旋转,右手来回滚动擀面杖,眨眼间,一个个小面饼就变成了又大又圆的饺子皮。
我也不甘示弱,用手拿着擀面杖来回擀着,可是,我的双手似乎变得不受控制,无法相互协作,擀几下就转动一下面饼,一会儿也擀好了一个面皮,只是形状有圆有扁,有长有方。妈妈边指导我边示范说:“擀饺子皮最好的方法就是擀一下,转一下,动作要协调。”按照妈妈的方法,我擀一下,转一下,再擀一下,转一下,终于第一张成功的面皮诞生了。就这样,我们三人合作,不一会儿,案板上就摆满了胖乎乎的饺子。
水开了,奶奶去下饺子了,一个个饺子像鱼儿一样,在锅里起起伏伏地吐着泡泡,嬉戏玩耍。“出锅了!”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扑鼻而来,我赶紧拿起筷子尝了一个,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美味极了!
年味是什么?年味就是一副副春联,就是一声声鞭炮,更是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
5 包饺子
春节是一喜庆团圆的节日,春节是一个温馨欢乐的节日,春节是祥和美好的节日。我喜欢春节,我更喜欢在春节包饺子。
饺子不仅好吃,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传说,饺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张仲景在面皮里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疗耳朵冻伤的病人。因为形状像耳朵,所以他给这种食物取名为“娇耳”,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饺子。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里,饺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春节期间,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家庭和睦。
“包饺子了!包饺子了!”听到妈妈的呼喊我飞奔到厨房,饺子馅和饺子皮已经准备就绪,妈妈娴熟地把一张饺子皮放到手上,包上一点馅,两边一合,手一捏,一个饺子就新鲜出炉了。我也拿了一张饺子皮放到手上,可是不管怎么捏,都包不出妈妈包的饺子样子。妈妈包的饺子,个个像凯旋的大将军一样昂首挺胸。可我包的饺子都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一样东倒西歪,站不直。妈妈见状边示范边说:“刚开始学包饺子时,可以稍微少放点馅,像我这样做。包饺子和学习一样也要多练习,熟能生巧”。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包了一个又一个,终于在“浪费”了很多饺子皮后,我成功包出了一个最好的饺子。我松了一口气,这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
煮饺子喽!一个个饺子像一只只美丽的白天鹅一样,争先恐后地跳入水中。起初,天鹅们都静静地蹲在水底。不一会儿,它们便浮出了水面,有的翻着跟头,有的悠闲地飘着,有的跳着水上芭蕾,锅里一下子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小小的饺子里包满了美味,包满了团圆,包满了浓浓的年味!
6包饺子
一桌桌色味双美的年夜饭,一声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一个个美味可口的饺子,就像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演奏着春节交响曲。
春节吃饺子有许多美好寓意,尤其是在除夕夜。每年的除夕夜,也叫团圆夜,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赶回家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因为和面的“和”与“合”相通,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都有相聚之意,所以包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除夕夜我也学着包饺子,揉好面是包好饺子的关键,看着妈妈揉面很简单,我觉得自己肯定没问题,于是我拿出一大块面揉了起来,可面团却调皮得很,像个淘气包一样,在我手里滑来滑去。妈妈见状道:“揉面要有耐心,巧用劲。看像我这样,右手手掌用力,左手帮助右手,让面团更聚集些。”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揉了起来,面团果然服服帖帖的。我又像妈妈那样,把面团搓成长条,再把长条分成大小相等的小剂子,我像魔术师一样,把雪白的面粉撒在小剂子上,小剂子们在面粉里打着滚,像是披上了一层白色的外衣。然后我把小剂子用压面机压成饺子皮。最后一步就是入饺子馅了,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完美地把馅儿包进了饺子皮里,不仅包进了美味,还包进了团圆。
饺子都包好了,它们像一个个小列兵井然有序地排列在盖席上。妈妈边煮饺子边对我说:“煮饺子的过程中,要往锅中加三次凉水,这样既能防止饺子因为水的沸腾而翻溢出来,也能防止饺子与饺子之间发生粘连,同时还能让饺子的口感更好。”原来,煮饺子也是一门学问啊!
“饺子出锅啰!”那一个个外皮柔韧细滑,内馅鲜嫩多汁,热气腾腾的饺子,足以让你留下一年的回味……
7贴春联
年味是那灿烂的烟花,年味是那火红的灯笼,年味是那喷香的饭菜,年味更是那写满希望的春联。
关于“春联”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以前有一个怪物,经常来村里吃人,村里连续消失了很多人,弄得全村上下人心惶惶。有一年,一户人家在家门口贴上了避邪的红纸,恰好怪物经过那里被春联发出的红光吓跑了。村民见状纷纷效仿,从此,村里再也没有人消失了。后来,人们在红纸上写下祝福的话语,从而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
说起我第一次贴春联的经历,那可真是妙趣横生啊!大年三十,贴春联的任务落在了我和爸爸身上。今年的春联是我自己写的,这可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呢!我把双面胶剪成几小段,均匀地贴在横批背后,递给爸爸,爸爸双手举着横批,问我:“正不正。”“高了高了,再低点!”爸爸的手向下移了移。“又低了,再高一点。”爸爸的手又向上移了移,我左看看右看看,终于左右都合适了才发号施令:“贴!”爸爸双手用力一压,从上往下轻轻压平……
有了这个经验,上联和下联也很快贴好了。看着焕然一新的大门,我满意极了,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笑颜送走四海宾,诚意迎来三江客。”爸爸“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我怎么感觉这个应该贴在饭店门口呢?”我也笑了起来。我忙辩解道:“我这是希望家里多一些宾客啊!”爸爸听完哈哈大笑。
一个个红包装满了亲情,一句句祝福温暖了人心,一副副红对联更是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8 桃符一纸浅 浓浓年味深
有一种幸福叫团圆,有一种开心叫回家,有一种节日叫春节,有一种年味叫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西蜀的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了,到了宋代春联依旧被称为“桃符”,大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和“旧符”指的就是桃符。
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大年三十爸爸接下旧春联,准备换上新春联,那些红红的春联在爸爸手里摆弄着,迟迟不可下手,好似犯了难,我上前问道:“爸爸,这大过年的你怎么愁眉苦脸的呀?”爸爸道出了原委:“我分不清上联和下联了。”我听后哈哈大笑:“就这点事啊!包在我身上。一般呢,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三声或四声,而下联则是一声或二声。所以‘福气盈门福星到就是上联了’。”爸爸停好后为我竖起了大拇指。“那上联应该放在左边还是右边呢?” “这就要看横批了!”我胸有成竹地说道,“我们的横批是‘万事如意’是从左往右写的,所以上联就一个贴在左边,反之就是右边了。”爸爸满意地点了点头,贴起了对联,嘴里嘀咕着:“没文化真尴尬啊!”我听后心里美滋滋的。
年味是一桌桌色味双美的年夜饭,是一串串绚丽绽放的烟花,是一张张灿烂美丽的笑脸,是一幅幅红红火火的春联。
9 贴春联
年味儿是色味双全的年夜饭,年味儿是绚丽多彩的烟花,年味儿是一个个高高挂起的灯笼,年味儿是那一张张写满祝福的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辞旧迎新,增添了喜庆气氛,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字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大年三十早上,我和爸爸一起贴春联,爸爸扛梯子,我负责拿对联。爸爸先把梯子搭在墙上,迅速地爬上梯子。把旧春联撕下来,再用力把新春联按在墙上,然后拿胶布贴住,看着爸爸把春联贴得整整齐齐,我手都痒痒了。便自告奋勇地说:“爸!爸!我也要贴春联,下一副让我来贴!”爸爸看我这么自信,说:“那你来看这一幅,哪张贴左边?哪张贴右边?”我挠挠头,随便指了一个,爸爸笑着说:“其实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而区分上下联的方法,关键就在于对联最后一个字。对联的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普通话的三声、四声;而下联则必须是普通话的一声、二声。”
听完了爸爸的讲解,我恍然大悟。我拿了一副春联,来到墙边,奈何个子不够,只能贴低的地方,我把旧对联撕了下来,笨手笨脚地按住春联,胡乱拿胶布一贴、爸爸提醒我贴歪了。忽然我灵机一动:对啊!按照旧对联的印记贴不就好了吗?这个方法果然见效!看着那一幅幅整齐的春联儿,我心里有种莫名的成就感。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已换,春节真正地向我们走来了!
10特殊的年味
一桌桌色味双美的团圆饭是年味,一串串绚丽多彩的烟花是年味,一个个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是年味,一幅幅红红火火、热闹喜庆的春联更是春节独特的年味!
说起贴春联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故事:相传有一个叫鬼域的地方,鬼域中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桃树上有一只金鸡。每当金鸡长鸣时,在夜晚游荡的鬼魂都必须要赶回鬼城,鬼城的大门门边站着两位神人,名叫神(shé)荼(shū)和郁(yù)垒(lǜ)。如果鬼魂在民间做了伤天害理的事,他们便会送鬼魂去喂虎。于是人们为了避邪,便将他们的样子刻在桃木板上,从而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
新年贴春联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春节前夕,大街上有很多摆摊卖春联的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买春联。大年三十当天,一大早我便起了床,帮助妈妈打扫卫生、倒垃圾,妈妈一下子猜中了我的小心思:“你先去贴春联,我一会儿再去帮你。”我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迅速地找来了透明胶带、剪刀等工具,我先将春联平铺在桌面上,用剪刀将胶带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再均匀的贴在春联的背后,按照上联、下联、横批的顺序固定在门框上。我后退一步,望着自己的杰作,我心满意足地笑了,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惊讶道:“这么快就贴好了,真不错呀!”最后我和妈妈在大门上贴了一个倒“福”字,寓意福气到了,幸福到了。到了大年初一,千门万户上都贴上了红火喜庆的春联,一幅幅红春联里写满了特殊的年味!
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年味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年味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年味更是热闹喜庆的春联!
11 贴春联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在热闹的大街小巷里,照在每个人喜庆的笑脸上,照在千门万户的红春联上。
春联有两个来历:春联来源于春贴,据说“春贴”有着阵压年兽、保平安之意。春联还来源于桃符,“桃符”一般挂在门前,有着保佑家庭平安、祈许光明、驱魔降福、增福增寿之意。
大年三十,我同爸爸妈妈一大早就乘车回到乡下爷爷奶奶家过年。刚一到家,看到爷爷正在贴春联,我便兴致勃勃地去帮忙。只见爷爷拿起刷子,将浆糊均匀涂在刷子上,然后在墙上来回迅速地涂抹,我看得眼珠子差点都要掉出来了。爷爷见状,连忙把我叫上前,让我也试试。小菜一碟,看我的吧!我拿起刷子就在墙上一顿乱刷,这里厚一片,那里少一块的,我手一滑,刷子没拿稳,把浆糊散落在我的衣服上,我又笨手笨脚地拿起毛巾在衣服上擦来擦去,结果越擦越糟糕,一旁的奶奶哈哈大笑道:“涂抹浆糊可是一件技术活呀!”我也只能负责给爷爷递春联了。就这样我和爷爷给院里所有的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最后爷爷拿起了一张大“福”字,倒贴在大门上。“爷爷,为什么把‘福’倒过来贴啊?”“倒贴‘福’字,寓意福气已到,幸福已到。”听了爷爷的讲解,我恍然大悟。
阳光下,红红的春联,高挂的红灯笼,使得我家小院年味十足。
12贴“福”字
和煦的微风吹来了红红的春联,吹来了红红的灯笼,吹来了红火的春节。家乡新年的习俗很多,贴福字便是其中之一。
据说,“福”字是中国最古老、最吉祥的文字,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在甲骨文中发现的“福”字,是酒具在神前的形状,因为古人用酒象征着生活的富裕。到了宋朝,人们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前,表示祈求多福的愿望。现在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年三十这天,瞧!家家户户都在贴福字,我也忙得不亦乐乎,我先在“福”字背面的边边角角涂上胶水,小心翼翼地将“福”字从桌子上拿起,正准备贴时,“等一下!‘福’字可不是这么贴的,不能倒着贴!”爷爷把我叫住。我诧异地看着爷爷:“对着呢!就应该倒着贴,福倒谐音福到,就是福到家得意思,多吉利啊!”爷爷不紧不慢地说:“倒贴福字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和家里的箱柜上。大门是家的出入口,迎福纳福的地方,得庄重和恭敬,‘福’字应该正着贴。”听了爷爷的解释,我似懂非懂地连忙将福字放正贴好。
晚上,爸爸又在大门上挂了两盏灯笼,红色的灯笼,照耀着红红上的“福”字,红光闪闪,交相辉映,整个小院都泛着温暖的红光……
13贴“福”字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充满爱意的压岁钱上 ,洒在色味双美的年夜饭上 ,洒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也洒在红红火火的“福”字上。
“福”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代表了幸福、吉祥、平安等美好的寓意。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将“福”字贴在门上、窗户上、墙上等地方,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事业顺利。
大年三十,我早早起床和爸爸一起贴春联,贴完所有的对联后,最后贴“福”字。我先拿纸比对,选中了大门的正中央,拿起一个“福”字,在背面的四个角涂上胶,正要端端正正地贴上去,妈妈突然制止了我。我疑惑地看着她:“难道我贴得不对吗?”妈妈笑着说:“‘福’倒了的谐音就是福到了,寓意新的一年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比正着贴更吉利。”我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还有这样的学问。听了妈妈的话后,我把手中的“福”倒过来,踮起脚,小心翼翼地贴在了门上,并把四角使劲按紧。接着,我又在家里所有的门上都贴上了“福”字。屋里屋外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阳光的照耀下,金色的“福”字闪闪发光,所有的“福气”洒满了每个角落。
“今朝是除夕 ,明日又新年。”一张张“福”字 ,包含着浓浓的年味和美好的新春祝福。
14烟花里的年味
年味在一桌桌色味双美的年夜饭里,年味在一副福写满希望的春联里,年味更在那一朵朵绚丽多彩的烟花里。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怪叫“年”,每到除夕,它就会到村庄里捣乱。后来,人们发现它害怕烟花爆竹的声音,因此,人们就开始放烟花驱赶它,久而久之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春节的一个习俗。
吃过年夜饭,我们一家人放烟花,爸爸先把烟花点好火之后,迅速捂着耳朵往后撤。“嗖嗖嗖……”一束束耀眼的光线飞上天空,“啪啪啪……”那一束束光线突然炸开,金色的、银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星星般的花朵向四周飞去,似一朵朵闪光的菊花,光彩夺目。 我和弟弟也跃试跃欲试,于是妈妈就给我们两根“仙女棒”。爸爸帮我们点着火后,起初,它“噼里啪啦”的,我放得老远,生怕火星溅到自己。后来发现,它虽然声音大,却没多大的威力。我和弟弟便拿着就开始左右、转圈挥舞着玩,在空中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烟花四溅,真像仙女散花似的。还有名叫“小蜜蜂”的、“小金鱼”的摔炮,我们玩得不亦乐乎!这时,空中五彩缤纷的烟花此起彼伏,仿佛在歌颂我们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烟花的声音、人们的欢笑声、孩子们的尖叫声,宛如一支美妙的交响曲。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放烟花无疑是春节最充满年味的习俗!
15年味儿是闪耀的烟花
年味儿在全家团圆的欢声笑语中,年味儿在色味双美的年夜饭中,年味儿在写满希望的对联上,年味儿还在夜空中闪耀的烟花中。
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更是写出了过年时家家户户放鞭炮的喜庆欢乐。放鞭炮来自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头十分凶猛的怪兽,因为一直发出年的叫声,所以人们称他为“年”。每到除夕夜时,“年”这只怪兽便会吃人做破坏,人们都心惊胆战却拿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在一次除夕夜时,有一户人家的鞭炮声把“年”给吓跑了,从此他再也没有下来做过任何破坏。于是就有了年的习俗——放鞭炮,贴对联。
在这个快乐的春节里我也体验了一把放鞭炮的乐趣,鞭炮有各式各样的,有点火炮,有彩色炮,还有“小旋风”等等。让我目不暇接,我最喜欢的是擦火炮,我从擦炮盒里掏出一个炮,用力一擦,再扔出去就炸了,好玩儿的让我根本停不下来。到了夜晚,爸爸拿出了烟花,点燃引线,烟花在空中盛开,犹如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几声巨响,不大一会儿空中的烟花此起彼伏,有的像银色的流星,有的似金花四溅,还有的如满天星辰……让人陶醉其中,赞叹不已。多么美的烟花啊!仿佛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又仿佛绽放着幸福的光芒……
春节的一幕幕都是最美好的瞬间,春节美丽的画卷上有烟花的修饰,更加绚丽夺目。年味儿难道不就是闪耀的烟花吗?
16 放烟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在人们的盈盈期盼中,在人们的张张笑脸中,在烟花的声声爆响中到来了。
过春节放烟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相传,燃放烟花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放烟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庆祝新年的方式,成为了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今年春节,终于实现了我“放烟花”的愿望。除夕夜吃过年夜饭我和妹妹就迫不及待地拉着爸爸放烟花。我们把烟花放在地上,爸爸拿出打火机,小心翼翼地靠近烟花的引线。只听“嘶”的一声,引线被点燃了,火花四溅。妹妹吓得赶紧捂住耳朵,躲到了妈妈的身后。烟花像一颗流星一样飞向了天空,在半空中盛开了一朵五颜六色的烟花,紧接着一朵又一朵的烟花在半空中绽放,形态各异,争奇斗艳。我们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烟花棒”是我们的最爱。爸爸让我们把手柄部分拿好,然后点燃烟花棒的引线,只见烟花棒的顶部点燃后先冒出许多小火星,然后就喷发出金、红、黄三种颜色的烟花,我高兴地在空中挥舞出爱心、圆形各种形状,小火星也随之乱溅,就像在下一场美丽的火花雨。
“爆竹声声除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绚丽缤纷的烟花,给浓浓的年味增添了一抹热闹的色彩!
17压岁钱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到来了!红灯笼挂起来了,红春联贴起来了,我盼望的压岁钱也来了。
说到压岁钱,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身体黑、手掌白的妖怪叫“祟”,常在除夕拍孩子脑袋,使其被吓哭并发高烧。于是,人们为了保护孩子,开始在除夕夜将钱币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这样“祟”就会被钱币的光芒吓跑,不敢接近孩子,因此压岁钱也被称为”压祟钱”。
在我的家乡,大人们会在新年的前几天,准备一些崭新的“毛爷爷”,并把它们放入崭新的红包里。等到大年三十再把它们给孩子们,并叮嘱他们要放在枕头下面。今年我无意中看到妈妈给我准备的压岁钱,她先仔仔细细地检查每一张纸币,再将它们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入外壳上写着“吉祥如意”的红包里,并在红包后面写下对我的祝福。除夕夜,我们一家人看完春晚,妈妈便给我发了个红包,并祝福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健康快乐。”我高兴地呼喊:“妈妈万岁!”说完我就把红包放入枕头下面了。
压岁钱不仅仅寓意着长辈保佑晚辈健康,更多的是承载一种祝福,代表着长辈对晚辈们的关爱,是爱的传递。小孩子们的我们,又有谁不喜欢富有年味的压岁钱呢?
18吃年夜饭
一幅幅红春联是年味,一盏盏灯笼是年味,一身身新衣服是年味,一桌桌年夜饭更有年味。
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祖仪式。在古代,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在除夕夜回家与家人团聚。为了迎接祖先的到来,人们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和祭祀用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年夜饭的形式。如今,年夜饭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家庭亲情的传承。
今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叔叔家吃年夜饭。叔叔一家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他们忙碌着准备了一桌丰盛的佳肴。这时大厨叔叔闪亮登场,只见他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拿着锅,腰上系着围裙,大步向厨房走去。油热好后先下蒜末,再下鸡块,最后下木耳。厨房里传来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炒声,一阵清香扑鼻而来。不一会儿,各色佳肴纷纷登场:肉汁四溢的红烧牛肉令人垂涎欲滴,鲜香麻辣的酸菜鱼使人直流口水,清爽酥嫩的豆腐汤让人食指大动,酸辣土豆丝引人胃口大开,还有我最爱的蓝莓山药更是色味双美,这真是人间烟火的盛宴啊!
“开饭了!”我犹如一支离弦的箭一样飞奔而去。我先占领了一个色味俱全的大鸡腿,只顾着一股脑的往嘴里塞。“干杯!新年好!”我们大家一起举杯共同祝福美好的生活。屋里大家的欢笑声,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快乐的春节交响乐。
一声声祝福是年味,一个个福字是年味,一个大红包是年味,我爱新年,最爱在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
19年夜饭
春节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写满希望的春联上,洒在包含爱意的压岁钱上,洒在绚丽多彩的烟花上,洒在色味双美的年夜饭上……
年夜饭,又叫团圆饭,预示着新的一年一切都团团圆圆,十全十美。一年一度的年夜饭不止是一顿简单的饭,它是春节重要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共同的幸福。
妈妈做年夜饭很有讲究,菜的数量必须是双数,有冷有热,有荤有素,各自成双,讨一个好事成双的彩头!每年年夜饭,爸爸都会亮出他新学的几个好菜让我们品尝,而且有几道菜寓意深远,是我家的保留菜,每年必不可少,如炸汤圆、红烧鲫鱼。炸汤圆寓意着我们家“团团圆圆”,红烧鲫鱼则是寓意我们家新的一年“年年有余”。
在妈妈的指导和操持下,晚上八点,年夜饭正式开始了。一盘盘色香味俱全、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来,看得垂涎欲滴。“开饭喽!”爸爸拿出杯子,给我们倒上果汁,“干杯!”我们高举杯子,共同祝福美好的生活,家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吃完饭后,我开始向爸爸妈妈拜年:“祝爸爸妈妈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想事成、财源广进!”爸爸妈妈也异口同声的对我祝福:“祝你新的一年学习进步,身体更棒哦!”
千门万户的春联是年味,五彩绚丽的烟花是年味,真诚温馨的祝福是年味,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欢聚一堂吃的年夜饭更包含着浓浓的年味!
20年夜饭
年味是一串串绚丽多彩的烟花,年味是一声声暖人心田的祝福,年味是一张张欢声笑语的笑脸,年味更是一桌桌色味俱美的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晚上的团圆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习俗。我国早在汉代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吃年夜饭的寓意:吉祥、发财、圆满、团圆。
大年三十刚过下午,全家人就忙碌起来准备年夜饭。厨房里一片繁忙:爷爷洗菜,爸爸切菜,妈妈包饺子,案板上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排排坐,让人垂涎三尺!鱼是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为它寓意着年年有余。今年我们家买了一条又大又长的鱼,爷爷将鱼的内脏和鳞片清理好后,接力棒便交给了大厨奶奶,只见奶奶往锅中倒了一些油,油热后,她一手拖着鱼头,一手扶着鱼尾。将鱼沿着锅边放入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后,加入葱花、姜、糖、蒜、酱油、醋等调味料,再加入一碗水,盖上盖子煮一会儿,鱼的香味便飘满满屋。
不一会儿,年夜饭上桌了。大盆小盘满满一桌,有肥而不腻的红烧肉,有清淡爽口的水煮鱼,有清脆的凉拌黄瓜,还有鲜香味美的热炒菜……看着桌上丰盛的菜肴,我忍不住咽下口水,满口生津。全家举起手中的酒杯,互道美好的祝福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年夜饭,吃的是喜悦,品的是亲情,缕缕饭香中闻到的是家的味道。
21 年夜饭
一副副喜庆的春联映入眼帘,一阵阵响亮的鞭炮声震耳欲聋,一声声真挚的祝福口耳相传,一桌桌色味双美的年夜饭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除夕晚上的家宴俗称“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许多远在外地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因此这顿年夜饭又称“团年”。
大年三十下午妈妈便忙碌着准备年夜饭了。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主食,我也来凑热闹,负责擀饺子皮。聪明的我用压面机压饺子皮,不但速度快,饺子皮还压得均匀。妈妈在饺子里面包了一枚硬币,说是谁吃到幸运饺子,来年就会有好运气。我特别期待能吃到幸运饺子,希望我新的一年能取得好成绩。于是我故意把幸运饺子捏得扁扁的。我们一家人齐心协力包好之后,妈妈又做了一大桌子美食。有寓意年年有余的清蒸鱼,有寓意团团圆圆的炸汤圆,还有我最爱吃的红烧肉……终于开饭了,我给全家倒了饮料,端起杯子给大家说了一段新年祝福语。家人们都夸我懂事,我心里也美滋滋的!饺子来了,我仔细地寻找那个留有记号的饺子,真糟糕!盘子里的饺子变得一模一样。妈妈发现了我的小心思,便夹了一个饺子给我,“咦!我好像咬到硬硬的东西了,硬币!是硬币!”妈妈笑着摸着我的头说:“我儿子是最幸运的人了!”大家互相看看,都莫名地笑了起来……
年夜饭吃的不只是美味的菜肴,更是一家人团圆的幸福,阖家的欢乐!
22年夜饭
年味,藏在小小的红包里,藏在喜庆的春联里,藏在丰盛的年夜饭里,更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最早时,年夜饭称为“别岁饭”,意在告别旧岁,迎来新年。可以说,除夕的年夜饭既是一年辛苦忙碌、辞别旧岁的重要时刻,又饱含除旧布新、祈望来年的特殊意义。年夜饭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在外工作的人除非万不得已都要赶回来过新年、吃年夜饭。
“来!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在妈妈的叫声中拉开了序幕。妈妈说每道菜代表的含义不一样,首先是爸爸小心翼翼端上的第一道菜:红烧鲫鱼。红色的鱼再配上青翠色香菜的点缀,色香味俱全。这道菜不仅爽滑可口,而且寓意年年有余。妈妈端上了第二道菜——土豆烧鸡,这道菜品色泽金黄,鸡肉酥烂,土豆软绵细腻,寓意着“大吉大利”。每年必不可少的第三道菜——青菜豆腐。“青菜豆腐保平安,过年当然要吃喽!”。我也忙着端出了我最爱的炸汤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
爸爸给每个人倒了杯饮料,我们一起举杯先祝长辈们在新的一年中,身体健康,笑口常开。接着我祝福爸爸妈妈工作顺利,青春永驻。说完全家人不约而同地祝我“在新的一年中学习进步,身体更棒!”。这温馨的祝福就像一股暖流流遍我全身。我们边吃边聊,谈天说地,暖暖的幸福感年弥漫在家的每一个角落。
一盏盏红灯笼是年味儿,一声声祝福是年味儿,一阵阵鞭炮声是年味儿,一桌桌寓意美好的年夜饭更是年味儿。
22年夜饭
我喜欢春节一阵阵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喜欢春节一副副红火喜庆的春联,我喜欢春节一个个充满爱意的红包,我更喜欢和家人一起在春节的除夕夜里吃年夜饭。
农历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晚上的最后一顿饭叫做“年夜饭”,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又称“团圆饭”、“团年”或“合家欢”,这顿饭意味着告别旧年迎来新岁。
除夕下午我们全家就开始忙碌着准备年夜饭了,此时的厨房已经变成了一个音乐厅。你听,“哗啦啦”,妈妈正在给蔬菜们洗澡呢!这时候,菜刀也上场了。“咚咚咚,咚咚咚……”,菜刀正在菜板上跳着欢快的舞蹈。“哧啦”一声,随着锅铲的翻动,菜在锅里跳起了欢快的华尔兹。不一会儿,一盘盘香喷喷的菜就上桌了:有浓汁溢满的红烧肉、有酸辣开胃的土豆丝、还有寓意年年有余的清蒸鱼和寓意团团圆圆的炸元宵……看着都让人垂涎欲滴!
年夜饭怎么能少得了饺子呢?我家的饺子,有香脆可口的猪肉白菜馅,还有色泽鲜艳的韭菜鸡蛋馅。妈妈在饺子里包了一个硬币,谁吃到有硬币的饺子就寓意着新的一年很幸运。这更加调动了我的食欲,于是便抢着吃那个有硬币的饺子,爸爸妈妈却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
满满一桌年夜饭,饱含了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吃的是美味佳肴,品的是阖家团圆的情意和浓浓的年味!
23年夜饭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逢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叫做团圆饭,是指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一起吃的那顿饭。在在除夕这天外出工作的人都会提前回家和家人团聚。中国人的年夜饭对一家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顿晚餐。一年一次的团圆饭不仅可以联络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寓意着吉祥、圆满和团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鞭炮“噼噼啪啪”的响声,我家丰盛的年夜饭上桌了,有色泽金黄的炸鸡、酸甜可口的排骨、滑嫩软烂的豆腐、青绿喷香的蒜薹炒肉......尤其寓意着年年有余的红烧鱼,更加让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动。红棕色的鱼身配上翠玉般的葱花,红宝石似的辣椒和被我称为“红烧鱼之魂”的鱼汤,简直就是绝配。保证让你看一眼、鼻一闻,肚子里的馋虫就会被勾出来,而且一定会“口水直流三千尺”。小馋猫的我,迅速夹起一块鱼肉,那外焦里嫩的口感真让人回味无穷。我们举起了手中的杯子,互相碰杯,互相祝福,异口同声地说:“新年快乐。”欢笑声、祝福声、窗外的鞭炮声,一起奏响了春节欢快的序曲。
这就是年味,它写在春联里,挂在灯笼里,藏在压岁钱里,又飘香在美味的年夜饭里。
24端午节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 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简评: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过端午节”的经历,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如“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富有生活气息,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5家乡的风俗
如果,你看过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看过了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看过了历史悠久的故宫;看过了浓妆淡抹的西湖;看过了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么你来江西浏览一番吧。既然来到江西,你就应该去庐山浏览一番,才不枉此行。
日出东方时,庐山像刚刚苏醒的少女,被晨雾笼罩着。在这时上山,你准会有一种飘飘欲仙,腾云驾雾的感觉。晨雾中的庐山像是人间仙境,有仿若海市蜃楼。记得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云雾以瞬息万变闻名全国。瞧,刚刚还是仙女舞动的飘带,现在又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一会儿又变成巨大无比的天幕;一会儿又变成奔驰的骏马;一会儿又变成琼枝玉树、粉妆玉砌的天堂……
江西还有很多特产。如:庐山云雾茶、景德镇陶瓷、会昌大果金桔、玉山罗纹砚等。庐山云雾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是深受欢迎、供不应求的高档产品。“幸饮庐山云雾茶,更识庐山真面目”,这诗一般的赞语,足以说明它的地位和价值。黄山有“四绝”,而庐山云雾茶有“六绝”: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还有那狗轱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此茶的特点与其它茶叶迥然不同,它叶片细嫩均匀,碧色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毫,茶叶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茶味清凉、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经久不去。
江西有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有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民风民俗;有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民间传说;还有味道独特,令人回味无穷的民间小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赶快来这里亲身体验一下吧。你不来会终生遗憾,来了会终生难忘的哦!
这篇短文描写了江西的民风民俗。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江西的美丽富饶,轻松自在描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能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26贴春联
我们家乡每逢春节都要贴春联。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在平房,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后来,桃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
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贴的春联,于是想推广,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门框上。有一户人家因为忙而没来得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了一副春联送给这户人家,但这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点评:小作者对春联的发展过程、贴春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春联相关故事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趣味性;对名句的引用和对贴春联、写春联的学问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知识性。
27冬至打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起来很喜庆。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
没多久,年糕打好了,婶婶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小块的。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年糕,香滑软如,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孩子们可喜欢这些了。
最后,每家都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
点评:小作者详细介绍了冬至打年糕的习俗,习作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打年糕前的准备工作、打年糕时的情景和年糕出锅后的热闹场面。习作详略得当,场面描写生动,读来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