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诗歌的发展史详解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7 12:23:46

为了使广大诗歌爱好者朋友们能够很好地;了解诗歌的起源与演变历程,本作者通过查阅各种历史资料,把诗歌的发展过程一一整理起来。希望对读者了解诗歌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与演变,能够有所帮助。

诗歌起源与演变经历,分为六个阶段,共三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记载。它分别包适以下几下名称:

《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自由诗》。

鉴于当代人创作诗歌都使用自由韵,目前网络上有很名资料可以考查,在这里只解绍古代部分。

(一)、《诗经》:

诗经出现于公元前十二世纪,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包括贵族作品和平民作品。公元前六世纪时期,儒家创始人孔丘把它做了一次重大删定,依孔丘的标准,只保存了他认为有价值的三百首,其它部分都被淘汰`……这是华夏文化最大的损失。《诗经》里的诗篇,包罗人生万象,从战争到和平,从闺房到宫廷,从农田到政府,从政治到爱情,并且有很多其它的书籍上所没有的情调和鸟兽草木的名称。贵族阶层的知识分子在谈话中必须经常引用上面的诗句,以显示他的高深学问,才能受到尊敬,而孔丘更把它当作辞典运用。

后来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文学家和诗人出现,他就是楚王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

屈原的长诗《离*》叙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悲愤之情,大部分使用楚王国的方言,即在当时,虽然仍用汉字,但不经过注释,一般人也不容易了解。屈原以后的诗人还有宋玉、景差,后人把他们的作品集成一书,名为《楚词》,即楚王国诗歌选集,《离*》是其中的第一篇。跟北方的文学《诗经》对称。

《楚词》是具有异域、情调的南方乡土文学,保留着楚王国的风俗习惯和特别的语法。

(二)、《汉赋》、

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和公元前四世纪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的两大源头,到公元前二世纪,发展而成为另一种形式:“赋"。因为它特别盛行于西汉王朝,所以也称之为“汉赋”。

《诗经》所包括的,全是短句短诗,每句不过三字或四五个字,每首不过十几句,简单朴实。《楚辞》则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是一种长扁史诗。“赋"在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只去掉所有的特殊方言。在内容上则是《诗经》式的,只是扩大了内涵。一篇标准的″赋",有三四百句,每句字数没有限制,虽然不严格押韵,但它确实有韵。这种体载,比《诗经》《楚辞》,更能活泼地表达感想和议论。

我们不必举出实例,因为这种古老的文学作品,非经相细批注,己无法读得懂,如加上批注,所占篇幅就太多了。

(三)、《唐诗》、

中国文学,始终在音韵作品方面迈进,由《诗经》、而《楚辞》、而《汉赋》,一脉向下传递,到了公元第四、第五世纪,“汉赋”发生了变体,成了花枝招展的骈体文。直到公元五世纪八十年代,再发生变化,散文和断篇小说兴起,白话文也兴起。

世界上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译成其它文字,只有诗不能。即令有绝世奇才能译成其他国家的诗,也不能译中国的诗,中国的诗是世界上唯一无法翻译的文学作品。因为中国诗主词是隐藏的,译时必顺加上主词,这就意味着全失。而汉文方块字是中国诗的主要成分之一,靠方块字的排列组合和含糊模棱的意思,即产生一种绘画般的诗意。拋弃方块字而译成其他文字,就象美女抛弃了容貌一样。所以中国诗不但不能译成外国文字,也不能译成中国的白话,诗是汉文所发挥的最高艺术。

在公元前十二世纪《诗经》时代,多是三言四言(三字一句或四字一句)。到公元后四世纪大分裂时代,才进步为五言。第六世纪隋王朝统一中国后,才再进步为七言,完成了诗的形式。上世七十年代,女皇帝武曌把诗列为科举考试中的主要题目,诗逐成为知识分子的必修课程,就如同春花争放,更为普及。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有半数以上出生在唐王朝。我们用三位诗人做代表,说明诗黄金时代的成果。

(一)、“诗雄″岑参、(二)、″诗仙"李白、(三)、"诗圣”杜甫"。相信当今的诗歌爱好者们都对这几位的诗歌耳闻能详,在此就不多做详解。

唐王朝的诗,被称为″唐诗。一直留传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可查考的,诗人有二千三百多余人,诗有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上自帝王将相,下到贱民阶级的妓女奴婢,都有成熟的作品,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时代。从此之后直到二十世纪初期,一千三百年之久,诗和知识分子密不可分。凡是知识分子,差不多都是诗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诗篇或诗集,只不过很少能超过唐王朝诗人的贡献。所以对中国诗人而言,如果说他的诗像“唐诗”,他就会大大欢喜,如果说他的诗象″宋诗"″明诗",他恐怕嗒然若丧。

(四)、宋词:

中国文学在第八、第九两个世纪唐王朝时代,以诗的创作,有辉煌的成绩。但中国诗有先天的缺点,即字数句数和韵脚,限制太严,又由于方块文字运用困难,所以无法发展出像西腊《伊丽亚特》和《奥德赛》那种海洋般的长篇史诗。绝大多数的诗只有四句或八句,字数也只有五字或七字,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稍作突破,但限度又非常小,以致不能表达更复杂的感情和做更复杂的叙述。同时因为音乐的普及,于是,一种新的形式兴起,最初称之为″诗余”"长短句”,这是最恰当的称呼,但中国古代习惯使用单音节,所以又改称为“词”。

词是诗的解放,无论字数句数和韵脚,大都比诗所要求的尺度为宽,而且比诗更适于歌唱。所以每首词都有一个固定的雅丽名称(词牌),以标出它的音乐性质。诗人只要选择词调‘(词牌)之后,照它即定的格式下笔,就立刻成为一首歌曲。词的歌唱法,很久以来,己经失传。不过人们认为,词有很高文学价值,但不见的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词律最讲究的,是字的平上去入(平仄)四声清浊,苏轼填词往往不合这种规定,有时还不注重断句,曾被责为″把人的嗓子拗断"。所以人们判断,在如此单调简陋的基础之上,不可能有复杂的高级音乐产生。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可以听到“词"的后裔“昆曲”,实在并不悦耳,使人们更加肯定了这种判断。

第八世纪、词便出现于文坛之上,但它却在进入第十世纪之后,才生气蓬勃,压倒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造成词的时代。宋王朝以词闻名的有八百余人,有专集出版的有二百余人。人们可以举出其中最伟大的五人: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史达祖,作为词时代的代表。李煜属于上世纪(十)。苏轼、柳永属于本世纪(十一)。辛弃疾属于下世纪(十二)。史达祖属于下下世纪(十三)

这几位也是当今时代人们如雷惯耳的大诗人,他们的作品也都有所了解,故在此不做详论。

如果把史达祖的词跟前面各家的词,做一个比较,可看出时间的元素,使它们大不相同。词到史达祖,己完全成熟。他集结了前人的精华,一字一句,一音一调,都有仔细的斟酌,跟中国画坛上的工笔画一样的无懈可击。但也象工笔画一样,不为后人留下余地,就再也无法发展下去了。

(元曲)、

蒙古帝国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摒弃,固然使知识分子难堪,却也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即知识分子可以不必再继续板着道学的面孔。儒家学派一旦失去政权支持,对知识分子也就立即失去控制力量。知识分子再没有柳永″奉旨填词”的顾虑和史达祖脸上剌字的危险。因之在灵性上获得解放,呈现元曲时代。

元曲是戏剧文学部分,也是“词”的一种蜕变进步。中国戏剧一直是民间的艺术,知识分子被蒙古驱出统治阶层之后,才向这方面发展,开始写作片段的唱词或整出的剧本,总称为“曲”,因为它在蒙古帝国子国之一的元帝国时期的成就最为辉煌灿烂,所以称为"元曲”。

曲分为两种:一种称“散曲”,即没有对白的纯唱词,也就是现代所谓的流行歌曲。一种称"传奇”。即有对白的唱词,能够大规模在舞台上演出。

词是诗余,曲是词余,但曲所具有的字句活泼,意境的超越,想象力的丰富,从前任何作品都很难望其项背。知识分子思想得到正常发展后,创造为极为兴旺。他们嘲弄帝王将相,调侃圣贤,歌颂爱情。很少圣人系统的意识形态,大多数被真实感情充满。这是公元前二世纪政治力量独尊儒家以来,从没有发生过的现象。

元曲中最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王实甫《西厢记》,写张君瑞和崔莺莺自由恋爱的故事。关汉卿《窦娥冤》,写少妇窦娥死于冤狱的故事。马致远《汉宫秋》,写西汉王朝皇帝刘奭跟宫女王昭君的故事。白朴《梧桐雨》,写唐王朝皇帝李隆基跟贵妃杨玉环的故事。施惠《拜月亭》,写一对夫妇在战乱中逃散而又团聚的故事。高明《琵琶记》,写一个人弃妻再娶,前妻千里寻夫的故事。

人们无法介绍上述作品,它们属于传奇之类,每部作品都是数百页巨著。故此不再一一解绍。

编后语:

以上就是诗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很高的参考和研究价值,本编者根据柏杨生著名的《中囯人史刚》,整理绘编而成,愿天下诗歌爱好者们能够喜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