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等待半年的《长津湖之水门桥》终于上映了!
截止发稿,该片的票房已经突破15亿大关,看来不少朋友和乌鸦一样期待着抗美援朝战争被剧组再次搬上大银幕。
我查过这么多关于这场战争资料,写了这么多篇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章,说实在的,能看到这个题材能被大众喜爱,心里本身就是充满感动和欣慰的。
在看完这部续作之后我对电影的评价是:
① 《水门桥》能满足你对抗美援朝战争的一切想象。
② 它文艺作品和现实历史的巧妙结合。
③ 电影同时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得出如此层次分明的观后感自然是有原因的。下面我会把内心复杂的展开来说,看过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感受。没看过的朋友我尽量不剧透,不妨碍你现在马上买票去影院观影。
1
电影是跟你讲道理的,战争不是
上一部《长津湖》可能大家多少都带了些遗憾。无论从各种角度说,这都一部没有拍完的电影。
剧情上老雷的阵亡让观众扼腕,七连的故事显然没有交代结尾,画上句号。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以长津湖为核心的第二次战役没有交代清楚,只是围歼了北极熊团,结尾简单交待了闻名战史的杨根思连和冰雕连的故事。
这样的结尾让很多观众都在期待这部《长津湖》的续作。事实上这部电影的确满足和回应了大家的期待。
整体结构上《水门桥》的剧情完美符合真实历史和战争逻辑。好的战争片,主角的部队再微小,行动也要符合战争的逻辑。因为在战争里所有士兵都有自己的责任,就像是造大桥需要详细的分工一样,每支部队都有各自的分工。
红色框为水门桥,黄色框为下碣隅里
有时候,一些连级、排级的关键战斗,可能关系到整场战役的成败。而《水门桥》里的七连就肩负起了这样的一个任务。让我们看看当时宏观的战役背景是什么样的:
在志愿军吃掉北极熊团后(前作剧情),美军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前美国人只是知道对面的是中国人,但是志愿军有多少人?又是什么性质的部队?他们心里并没有数。
一些傲慢的美国军官觉得,对手不过是一群农民武装。他们武器装备简陋,没有像样的补给,甚至许多9兵团的战士大冬天只穿着南方的薄棉衣。比比美国打败的对手,别说跟欧洲战场的德军比,就连太平洋战场的日军,装备水平也比志愿军强吧。
然而北极熊团被围歼,让美国上到将帅下到士兵都意识到他们面前的是中国身经百战的正规武装,人数可能超过10万人!
志愿军这边情报也不是最新的。战前的情报说长津湖围住的只有美国陆战一师的三个团,拢共五六千人的样子。咱们9兵团20军和21军,一共7个师九万多人,美国人装备优势再大也能吃掉它吧?
但是志愿军不知道,长津湖这个口袋阵里装了可不止这点人:除开陆战一师全部,还有第七步兵师的一个加强团,一个工兵营,还有韩国陆军第三师,以及配合陆战队行动的英国41陆战突击队(营级编制),包围圈里总共有三万多人!
美英陆战队同时出动,
这两支部队上次联手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跟中国人是老冤家了
9万打三万,看来优势在我。但是这批美国鬼子可全是扮演尖刀的突击部队,是精锐中的精锐。不仅大多是二战下来的老兵,而且轻重装备都十分完备。
而且3万人背后还有一个运输中队负责运补给,和陆战队自己的一个航空大队负责掩护。甚至调用了海军7艘航母上所有的飞机进行支援,总计有800多架,平均不到50人就能有一架飞机掩护。像是运输、扫荡这样的人物,志愿军要耗费大量人力去干,美国人用飞机就完事儿了。
美国的装备优势和空中优势,《水门桥》里都有非常精细的描写。
比如守桥的士兵不仅装备了60迫和无后坐力炮,甚至还有坦克做火力掩护。电影里执行空中战术轰炸的,基本都是海军或陆战队的F4U。他们掌握了制空权,给我军带来很大伤亡。
电影里F4U的航炮威力还原了真实
20mm口径高爆弹直接打在身上,人确实就碎了
所以,在美军进攻受挫退守长津湖周边的时候,志愿军才发现正面的三个师竟然没法占到便宜。即便是已经合围的状态下,吃掉美军火力强大的精锐比想象中困难的多!
所以战斗的逻辑就不再是阵地战了,美国人要撤,志愿军要切断美军的后路。
所以《水门桥》第一场战斗就是七连奉命夺取下碣隅里的美军机场。这里是美军在长津湖地区最重要的补给站,美军的武器和物资在这里集结,1400多名伤员正在等待飞机运回后方,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的指挥部也坐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