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中国】
世上,还真有无巧不成书的“巧”事,有的似是很难解释个中之“巧”。下面所讲的常书鸿、常沙娜、樊锦诗、屈建军的故事,竟就有如此多“巧”连着“巧”——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王兮之
冥冥之中,有此不幸中的万幸,也许真是上天有眼,护佑我华夏文化瑰宝。莫高窟先巧遇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后又巧遇了“大漠游侠”屈建军。更巧的是,似天意令“钟情”防沙治沙新闻的记者让这两位“相聚”于这篇报道中。
今年,常书鸿先生诞辰120周年,记者自当写一写这位“治沙”先驱——似从未有人这么称呼过,以深切缅怀这位为保护莫高窟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
话说两三年前,很少看电视的我,偶尔打开电视机,《谢谢了,我的家》正在播出。恰好看到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在回忆乃父常书鸿的故事。而我又恰好在写防治莫高窟流沙而闻名的屈建军的故事。这两位因“沙”而交集,又因“沙”而走入记者“笔”下。
缘!缘为上,因“书”而巧遇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几乎无人不晓。
一边看着《谢谢了,我的家》,一边忆及2015年10月的一天。那天,记者为赶行程,一大早就来到莫高窟。时间有点早,还没有开放,经反复解释,工作人员同意让记者入窟参观。由此,才得以一睹仰慕已久的瑰宝的神采。
见到古代艺术珍品,自然是满怀欢喜。只是在欣赏过程中,心却在隐隐作痛。那些壁画雕塑被毁的陈迹清晰可见,那些被风沙侵袭的旧痕依稀可辨,这都无不刺痛着每一位有良知的参观者。
这一文化遗产为后人研究历史、文化、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科技、医药、生态等诸多领域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珍贵史料。其始建于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西夏、元等10多个朝代持续不断地兴建,成为当今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艺术最精美的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莫高窟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作为我国第一批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于晚清、民国政府腐败无能,导致社会动荡不已。搬得动的经卷、佛像等宝藏几乎都被英、法、俄、日等国的“盗贼”悉数偷去,还有一些宝藏又被官僚文人窃为己有。连壁画也剥下盗走了不少,剥不动的竟用胶带粘下来带走。
幸之又幸的是,一次偶然机会,常书鸿巧遇了“莫高窟”。常沙娜介绍说,她父亲在巴黎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上,见到一本《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方知祖国遗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1936年,他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国。1943年,几经周折才抵达期盼已久的莫高窟。此后,他历经种种磨难,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把这座艺术宝库余下的瑰宝保护下来。
记者徒步来到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上,有一片简朴高洁、庄严肃穆的公墓,那里葬有10多位生前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文物工作者,在此永远守望着莫高窟。“常书鸿同志之墓”瞭望正对面的“九层楼”,墓前地面上镶嵌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小名碑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