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板书设计,盘古开天地的板书设计模式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8 19:07:22

议题:以史为鉴——品文人济世之心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必修三)

议题分析:在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上篇。这篇文章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好的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虽然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的灭亡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做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这也正是我们读《过秦论》(上)的目的。

本课设计以《六国论》(苏洵)为主篇,以《六国论》(苏辙)《过秦论》(中)为辅篇,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重点解读文章中借古讽今的写法和寄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选文篇目

选文来源

过秦论(中篇)

多文本阅读教材

六国论(苏辙)

多文本阅读教材

六国论(苏洵)

高中语文读本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理解文本。

2. 分析文章脉络,把握作者思路。

3. 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章脉络,把握作者思路。

2. 理解政论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文本中借古讽今表现的思想——关心家国命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关键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秦又因何二世而亡?且看几位文学大家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 背景知识(展示秦灭六国地图)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地处偏僻,原本弱小落后,后来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经合纵抗秦,但各怀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逐步瓦解,最终相继灭亡。

而秦国一统天下,结束多年战乱之后,原本处于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没有赈济穷困的百姓;也没有轻傜薄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更没有减少刑罚,给犯罪之人以改过自新、重新向善的机会。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亦不能改正先前的过失,而致使百姓陷于水火,陈涉作为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一呼百应,最终国家倾覆、社稷不存。

三、 精讲苏洵的《六国论》

1. 合作探究 疏通文意。(注意文章中的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以及古今异义词)

2. 找出文章中心论点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3. 找出文章的分论点

明确: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4. 思考: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多余?

明确:不多余,相反,最后一段犹如画龙点睛,为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篇末点题。

5. 苏洵为什么要写《六国论》?

明确: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以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意在借评价六国的灭亡,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四、分组比读另外两篇文章,完成表格

文本

体裁

题材

中心论点

写作背景

写作意图

《六国论》苏洵

史论

借战国时期秦与六国的战争来议论的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北宋四周强敌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

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一味求和,而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六国论》苏辙

史论

借战国时期秦与六国的战争来议论的

决策者不知天下之势

宋王朝轻视文化,轻视知识分子,不能认清形势

探究六国救亡图存的根本之道

《过秦论》中篇 贾谊

史论

借分析秦的过失来议论的

二世不能改正原先的过错,导致了秦的灭亡

汉朝阶级矛盾日渐激化,统治者地位不稳

劝诫汉王朝汲取秦灭亡的教训施行仁政。

五、深入比读,体味情感

比同:三个文本的作者都是文人士子,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于历史进行了论述,角度各有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作者所处时代统治者的弊病,含有深深地鞭笞告诫的意为。

在中国古代,家国情怀作为一种集体意识,是国人从情感和理智上认同和维护民族共同体、将爱亲敬长这一天然血缘亲情上升为报效国家、服侍黎民的社会责任。

一代代文人士子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遵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操守,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志向,以家庭为根基,以天下为己任,竭诚担当,勤笃作为,谦恭自律,严谨持家,以光耀千秋的道德文章和福泽百姓的勤政善举,书写着绵长醇厚、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

六、现实启迪

联系当下的国际形势,明确中国对内对外采取的政策(展示中美高层谈判视频)

1. 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主义;

2. 不要屈从于强权政治;

3. 不要为权威所吓倒……

板书设计

借 讽

六国:赂秦而力亏 北宋:对外屈辱求和

古 六国:不识天下之势 北宋:朝廷昏庸,认不清形势 今

秦:暴虐治天下 汉初:历经战祸需改国策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