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秦州田元均原文及翻译赏析,寄秦州田元韵翻译理解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1 18:09:36

作者:子曰

1951年,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被授予“加强国际和平”金质奖章。徐悲鸿闻讯欣喜万分,抱病为郭沫若绘制了一幅长2.5米、宽1.5米的宏幅巨制——《九州无事乐耕耘》。

作品的款识表明了徐悲鸿的创作目的:“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兹届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特写欧阳永叔诗意赠之。”作品题目取自于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中的句子“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著耕耘”。这是一首边塞诗,徐悲鸿选用了后面一句,把“诸蕃”改为了“九州”。这是颇具匠心的,犹如摄影师在一个宏大的场景中只摄取一个特写镜头,而把“万马不嘶”、军纪严明的“军味”隐去,以达到“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

作品一方面是徐悲鸿对郭沫若获此殊荣的庆贺,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和平的渴望。徐悲鸿把时政题材寓于其中,可谓其晚年代表作。作品完成后,他便立刻送给了郭沫若,此后曾藏于郭沫若纪念馆,后流入民间。

1996年,中国嘉德春拍中,此画以192.5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美术专题拍卖的最高价。2011年,北京保利“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书画夜场”中,此画以2.668亿元的价格成交,打破了当时徐悲鸿作品的价格纪录。

《九州无事乐耕耘》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画家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的方法,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背景仅以数笔松散的淡墨表现出土地的模糊形象,进而使视觉焦点集中在农耕场景上。

画面右侧是一棵用重墨画出的树干粗壮的柳树,其树杈呈“V”字形向上生长。与淡墨细笔写成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对比,古树新枝,寓意着伟大祖国的古老文明和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画面只截取了柳树的局部,将画面分割成三部分,造成空间分布的丰富性。同时,柳树与人、牛又基本上是垂直的,这就使整体构图虽简单,但在稳定中富于变化,变化中趋向稳定,拓展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力。

画中的三个农民均上了年岁,但仍积极、安宁、乐观地从事着农耕。最前者牵牛犁地,其双脚迈开,身躯前倾,手掌攥紧,正耗尽全部力气驱牛犁地,脸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现出收紧之感,这个瞬间的动态生动逼真。后两者为一农妇和一农夫,均在锄地,一挥锄,一弯腰,动作幅度并不大,表情亦平静,与前者形成反差。

作为新中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徐悲鸿在作品里表达出前线与后方同心协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动人场面。

牛象征着勤奋踏实,犁和锄象征着开拓进取的精神。画中的耕牛瘦骨嶙峋,与徐悲鸿画的其他牛的造型差别甚大。画法上先以墨笔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笔致精确,每笔的浓淡和干湿皆表现了牛毛的质感,画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而牛腿看上去酷似徐悲鸿擅长的奔马的双腿,形成了“牛身马腿”的独特造型。

《九州无事乐耕耘》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是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虽然整个画面并不张扬,但却有一种沉稳雄健的视觉效果和意高韵亢的自信格调。

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国老师达仰也是一位善于描绘农民的画家,因此,徐悲鸿画过多幅以农民为对象的写生作品。

画中的牛同样源于其乡土情结。徐悲鸿的童年比较清苦,家里有几亩瓜田,却无耕牛。他平时帮助有牛的邻居放牛,耕作时便可借牛一用,“耕牛牧歌”便成为其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中,他也多次借牧牛图来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憧憬,呈现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涵容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

时至今日,这幅作品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摘自“文史博览”)

来源: 解放日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