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海郭沫若原文,郭沫若白鹭课文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2 06:36:53

这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大海:一种是现实中的海,它是物质的,辽阔、博大;另一种是文学中的海,它是精神的,深邃、缥缈。

这两种海,都让人心向往之。没见过大海的人,往往追随梦想来到海边,听听潮声,戏戏海浪。而看过了大海,尤其是生活在海边的人,总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大海,与大海在精神上相遇、相知。

浴海郭沫若原文,郭沫若白鹭课文原文(1)

青岛海边嬉戏的人群

于是,海洋文学施展魔法。是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荷马,“鸟儿一年也飞不出来的海啊,巨大到让人心生畏惧”;是普希金,“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是杨志军,“不是海洋拥有一滴水,而是一滴水拥有整个海洋”……

文学是高扬的旌旗、嘹亮的号角,具有直指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成为时代强音,海洋文学当有国之大者的视野、胸怀与笔触。

日前,海洋题材作品研讨会暨推动会在青岛召开,深入探讨海洋题材作品的意义与前景,深度延展了中国海洋文学研究格局的路径。

城市与文学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立足青岛特色,让文学之海不断“涨潮”?

大海是人类的“蓝色家园”。所谓“海洋文学”,是指以海洋为主要场景或背景,以大海、水手、舰船、岛屿等为主要元素的文学作品。从古至今,这些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探寻引人入胜的多彩世界。自先秦以来,人们创作了大量海洋文学作品。比如,《山海经》反映了先民对海洋的认知、好奇与向往;班彪的《览海赋》勾勒出大海的瑰丽雄奇;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写,“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抒发自信放达的豪放襟怀;郭沫若在《浴海》中写,“趁着我们的血浪还在潮,趁着我们的心火还在烧,快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展现青春报国的昂扬基调。

浴海郭沫若原文,郭沫若白鹭课文原文(2)

山海经插画 图源:插画师嘉嘉王

讲述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大海收留英雄,也成就英雄。比如,孔子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虬髯客》和《水浒后传》中,不得志的英雄都出海闯出一片天地;《奥德修纪》中,奥德修斯几番遭到追*,总是逃往大海深处得以脱险;《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凭借知识战天斗地,在大海中生存;《老人与海》中,老渔夫与大海搏斗虽败犹荣。

书写光怪陆离的蓝色传奇。大海既是光辉、诗性的,也是幽暗、莫测的。比如,《海上钢琴师》中,那位名叫“1900”的天才钢琴师,宁可与船同沉,也不离开大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与孟加拉虎在小舟上漂流227天……这些故事又通过影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浴海郭沫若原文,郭沫若白鹭课文原文(3)

《海上钢琴师》电影剧照

种下启发智慧的神奇种子。对于孩子们来说,海洋文学是打开想象力的绝佳通道。比如,在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中,大海是小美人鱼的样子。在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孩子们跟随鹦鹉螺号,探寻目不暇接的奇观。在青岛作家张吉宙的《我的湾是大海》中,胶州湾畔几代人的航海梦,扬起风帆。

大海是立体而又多元的,既是文化载体,也是文学景观,散发着无穷魅力。

文学,并非凭空而来,它与人文地理密切相关,与风土人情血脉相连。从国家层面到各大沿海城市,海洋文化渐成潮流。对于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海洋文学铭刻着过去,记录着现在,也启迪着未来。

浴海郭沫若原文,郭沫若白鹭课文原文(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