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海郭沫若原文,郭沫若白鹭课文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2 06:36:53

青岛海滨风光

海洋是灵感之源,点燃激情也赓续文脉。这座城,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唐代进士熊曜登琅琊台,写下“直见晓日,生于海中。赤光射浪,如沸如铄”。近百年来,几乎每一位著名作家来青,都是从见到大海那刻起,就爱上了这座城,也拿起了笔。比如,康有为说,“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闻一多说,“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沉浮”;宗白华说,“青岛的海风吹醒我心灵的成年”……湛蓝的大海上,有城市源远流长的文脉。

海洋是精神原乡,包罗万象也塑造风格。海纳百川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性格。海洋文学向来有“开放”的特点。今年的茅盾文学奖得主杨志军,一边写青藏高原,一边写青岛海洋。他说,“对海洋的认知、热爱,对城市的热爱,都是对我的一种塑造。”海洋文学也彰显城市的“勇气”。围绕“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郭川,青岛作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而“浪漫”更是海洋文学的特色。青岛诗歌节暨国际海洋文学周等文学活动,以浪漫的气质在全国引发关注。

浴海郭沫若原文,郭沫若白鹭课文原文(5)

杨志军《雪山大地》分享会

海洋是文学富矿,传承责任也成就辉煌。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可以塑造人、鼓舞人,为经略海洋积蓄力量。比如,作家刘宜庆以“重新发现为中国海洋学作出贡献的海洋学家”为己任,为海洋先驱著书立传。作家许晨为深海和远海的海洋开发鼓与呼,其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日积月累,海洋文学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符号,丰富了城市文化面貌,增强了人文吸引力。

青岛有与海洋相关的丰富场景,也在细节中渗透了海洋精神,发展海洋文学大有可为。近年来,本土文学创作者们一直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浴海郭沫若原文,郭沫若白鹭课文原文(6)

首届青岛诗歌节暨国际海洋文学周活动现场

在创作上,让海洋文学“有味”也“有神”。不同城市的文学有不同气质。就像北京文学的“京味”、上海文学的“沪上味道”,青岛文学也有浓郁的“海味”。这不是若有若无的点缀,而是对生活边界的拓展。比如,作家阿占的《制琴记》《满载的故事》等,充满了海洋气息。作家艾玛有多部以渔村、渔港等为背景的小说,写出了人间烟火。诗人王音写大海顺手拈来,触及了城市灵魂。

在转化上,让海洋文学“叫好”也“叫座”。如今,文学早已不止于文字。一部好的作品通过数字化,可以拓展更多可能性。比如,在作家连谏的小说《你好,1978》中,“海洋”体现为“弄潮儿”敢想敢*精神。她的小说《门第》被改编为热播剧。本土科幻作家崭露头角,张静、修新羽、王艺博等人的作品中,都有海洋元素。作家本身也与影视结合越来越紧密,为打造“世界电影之都”积蓄力量。

浴海郭沫若原文,郭沫若白鹭课文原文(7)

《流浪地球2》电影剧照

在传播上,让海洋文学“入眼”也“入心”。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文学作品不仅需要强大的内核,也需要新颖的形式,才能被读者看见,被市场认可。比如,作家盛文强擅长文体实验,写出了《海怪简史》等充满想象力的志怪作品。作家于潇湉以现实生活为蓝本,描写了“东方红号”和“大洋一号”的故事,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获第十六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优秀作品,正在形成青岛海洋文学自己的IP。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把文学写在大海上,以诗文为帆,劈波远航,采撷朵朵浪花,讲好海洋故事,期待青岛产生更多精品佳作。

来源:青岛宣传

编辑:方琦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