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单位“米”在生活中可谓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凡跟长度、尺寸沾边的事情,都少不了“米”的参与。但是,“米”并不是自然界的产物,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概念,为何达到一定长度,我们就会把它称之为“1米”呢?“米”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天文地理测量
17世纪后期,法国开始了地球弧长测量,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对测量实验的长度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计量学界急需建立一个全世界都统一的长度单位标准。
1789年11月2日,法国革命政府选定了15位科学家,组建“技术咨询局”,进行新计量单位制定的研究工作。
1790年4月14日,技术咨询局最终决定以子午线的一个弧度的长度为参考,以此作为新的计量单位标准。子午线,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经线”之一,它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大弧线。而“0度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是那条采用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经线,并以此作为计算经度的起点。1米,就等于四千万分之一的子午线周长。他们认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是永远不会变化的,用它作为依据制定的新的标准,也将会使永恒不变的。同时,因为地球属于全人类,所以据此制定的单位也将属于世界各地的人们。
来源:网络
1792年6月,法国科学院院士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Jean Baptiste Joseph Delambre)和皮埃尔·弗朗索瓦·安德烈·梅尚(Pierre François André Méchain)分别从巴黎出发,朝这两份相反的方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科学探索。德朗布尔负责巴黎至敦刻尔克的北线测量,而梅尚则负责巴黎到巴塞罗那的南线测量。他们不仅要测量,还有根据结果推算出子午线的弧长,从而为制定新的计量单位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