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阮瑀在随曹操南征的途中染病死了,三岁的阮籍没了父亲。生活早早地向这个幼儿展示了悲苦的一面。后来,唐人写了《晋书·阮籍传》,通篇都是故事,却没有记载父亲去世那一次,他有没有哭。大概是没有的,他那时候还太小,不知道没了父亲的庇护,迎接他的会是怎样的人生。他后来知道了,于是大哭,哭了三次。
世事一场大梦
第一次是母亲去世时。当时,阮籍正和友人下棋,听到消息,他的朋友就要停止不下了,可阮籍却坚持要“请终此局”:一定要下完这盘棋。待到下完棋,他号哭一声,吐血数升。母子永别,从此他的人生没了去处,只剩归途。
阮籍没有留下文字描述自己当时有多悲伤,但是一千多年后,一位坐在轮椅上作家写出了这种情感,他在母亲去世之后开始回想在自己最绝望痛苦的时候,母亲的所思所想,然后发现母亲其实比他更绝望更痛苦。他转着轮椅留下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而他当时只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才意识到这些。
阮籍的哭里,大概也有这些内容吧,他不得志,愤懑,抑郁,殊不知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但他要在母亲去了之后才能想到这些,并意识到从此他在这世间的一切再也没有一个安心的容纳处了。所以只能像初来到世上时那样,痛哭。
人生几度秋凉
不久,阮籍又哭了一次,这一次是为一个兵家女子。传言中这个女子才貌双全,不幸还未出嫁就香消玉殒。之所以说传言,是因为阮籍并不认识这家人,但听到消息后,他却跑到了兵家女的灵堂上大哭了一场。
余秋雨后来在《遥远的绝响》中写道:“这眼泪,不是为亲情而洒,不是为冤案而流,只是献给一具美好而又速逝的生命。荒唐在于此,高贵也在于此。有了阮籍那一天的哭声,中国数千年来其他许多死去活来的哭声就显得太具体、太实在、也太自私了。终于有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像模像样地哭过了,没有其他任何理由,只为美丽,只为青春,只为异性,只为生命。依我看,男人之哭,至此尽矣。”
阮籍哭的时候大概想到了很多,比如时光易逝,比如虚度的人生,比如未曾实现的初志,就像那个女子还没有来得及绽放的生命。人生路上,大家都是天涯沦落人,无以回应,就洒一淗泪吧,解脱的人已经解脱,余下的人还要继续往前走。
很久很久之后,史书上记载,阮籍又一次痛哭。那天,好友嵇康行刑,阮籍自己驾着车漫无目的地沿着一条路一直走,走到路的尽头,放声大哭。那一次他哭了很久,他是从无论怎么走都会行至尽头的路,想到了当下穷途末路的知己以及自己,所以悲从中来。
他那一天一定疲惫而悲伤,生命的无常、人生的短促、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让他觉得无力。他是一个不断被时代和自我拉扯的人,他做不到像嵇康那样彻底反抗然后惨烈死去,也没办法像山涛、王戎和向秀那样投靠司马氏做大官。他觉得自己也没有路了。人生实苦,所以只能痛哭。
放浪形骸
阮籍一生都活在挣扎中,他遗传了父亲的才气和清高,却没有机会学习父亲的处世之道。但他却以划伤自己为代价,活出了一个人该有的模样,并留给世人一个清冷的背影。
一千多年过去了,山阳县的那片竹林,至今还燃烧着古老的翠色,却再也没有滋润出一个如阮籍般饱满、健全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