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张大千致张目寒信札一
第一封信。
寒弟:不得来书欲逾二月,浣青二嫂逝世亦将百日。季玉被害亦已逾月。老年异域诸多不快。兄十八日飞纽约,廿二日画展开幕。子杰亦将赶到。廿五日同去巴黎,月底仍返摩诘。望弟回音至切(仍交摩诘)。季玉案已大白否?详告至盼、至盼,并祈慰问璧池与于髯公也。十月十五日,兄爰顿首。
近代 张大千致张目寒信札二
第二封信。
寒弟:还家已逾一月,都无好情绪,前日得弟代岳军兄撰文,读之欣甚。惟弟能道兄心中意欤,而兄不能自道者。昨又得静农序言,真朴而隽,但称誉过(情)。兄深为惶愧耳,兄代弟向静农致意。昨又得弟所寄目录二册,印制甚精。兄三十自画像,拟在台印成册子,弟一页自画像用彩色,其他只用黑白。题跋每人印一页,如湖帆所题字至小亦须只一页。如何排列,兄与梅弟商酌之。兄意如此安排,亦必美观也。画展情形如何?想此想此。日内想弟与梅必有函告。兄十二月末方不离家,请告莫柳老。如来巴,兄当在摩诘恭候也。十月十五日,兄爰顿。
张大千的书札做到楷行草隶篆“五合一”,自然随性,独特的笔画、结构和章法处理,可谓是虚实相生、奇正相生、方圆兼备、刚柔相济,枯淡浓湿,对比强烈而融为一体,书卷气和金石气同在,气韵生动则是最关键的一点,写出了个人心性。
张目寒(190-1980)早年在鲁迅任教的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学习,曾参加北京著名文学团体“未名社”的发起工作。先后担任国民政府中央执行委员等要职,为于右任幕僚。一生雅好书画艺术,与张大千、溥儒、黄君璧、台静农等著名书画家过从甚密。张大千与张目寒二人同姓同宗,一生保持着友情。
当代 陈左夫刻
“生于下元”印是陈左夫在1940年时29岁,为纪念母亲所刻。据陈的学生介绍,陈的母亲是被日本人炸弹袭击身亡的。此为陈氏早年印风,宗法细朱文一路,清新流利,特别之处在于横线不取平直,而是中端上鼓,凸显了气势和力量,动感十足。陈左夫(1912-1998)名浩然。因左手操刀,故字“左夫”,后以字行。才华过人,早年学习经济,尤笃嗜篆刻,广采博览,自成一家。
中国传统节日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少不了“吃”。饮食文化是整个习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吃什么、如何吃,有何仪式,不同民族有各自的风俗。吃是有文化的。不是海吃豪饮,仅为果腹,饱餐一顿就结束了。尤其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温饱已不是问题,充饥的口欲退居其次,质量和品位上升到前沿,最主要是要有仪式感。说到仪式感,中国的很多节日的另一个共同点就祭祀。不同节日,祭祀的对象有所区别。总的说来,主要是神灵和先祖。尤其是对于先人,提倡慎终追远地缅怀,在敬意之外,还有一种感恩的成分,代代相传。处于生活困境时,祷告先人予以庇佑,飞黄腾达之时,提醒自己不能忘本。
清 张为邦《下元灵佑图》全图
下元节、上元节和中元节共同构成了先民对人生感受、祈福、赎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体验,节日范式不过是一种生命哲学的文化表达而已。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说的“官”,其含义并非“官员”之“官”,而是类似“宇宙构成元素”之意。道教认为:三元之气生成人伦,并滋养万物。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 “方法论”。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月圆之时,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三元之中,中元和下元都有祭祀一节。清明节祭祖是以家族为单位,中元节是以家庭为单位,下元节往往是以民族为单位。华夏民族要在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值得敬佩的祖先。其中最典型的是“祭禹”。下元乃是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中国地域广大,风俗差异很大,但很多习俗则是共同的文化记忆。这无疑和中国文化多元共生的特点密切相关,具有巨大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