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寒食帖》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三”,被历代文人所敬仰,也是收藏家的传家珍宝。这件传世名帖是苏轼亲笔所书,书法优美,内文又是流传千古的著名篇章。但是这件名帖更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它历经战乱、天灾,能够保存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 苏轼《寒食帖》(局部)
《寒食帖》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段扑朔迷离的经历。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调往湖州任知州,他当即给宋神宗写了《湖州谢表》,结果引起政敌的污蔑。几个月后,苏轼就被莫名其妙的逮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狱”。
▲ 宋神宗赵顼
苏轼以为要被处以死刑,在狱中受到了不小的惊吓。当时苏轼的儿子每天到狱中送饭,他们约定日常只送普通饭菜,如果死刑定沌则送鱼作为暗号。结果一天苏轼的儿子出城办事,委托朋友给苏轼送饭,这个朋友不知道他们的约定,猜测苏轼一定喜欢吃鱼,于是做了熏鱼给他。苏轼见到后大惊失色,于是写下了绝命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的诗也许是感动了宋神宗,经过皇太后和亲友的帮助下,苏轼被轻判,发配黄州。苏轼在临近春节时被释放,他完全没有过节的心情,连夜出发,逃命一般地奔向发配地黄州。
苏轼在黄州的岁月是对他人生的磨砺,在偏远的地方没有朋友可以倾诉,经济上的拮据更加使得生活窘迫。于是在元丰五年(1082),一个凄风苦雨的寒食节夜晚,苏轼亲笔写下了著名的《寒食帖》。这件名作笔画间起伏跌宕,仿佛是苏轼用笔墨在诉说着他人生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