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孙中山
我们现在常使用的“中华民族”这一称呼,其实非常年轻。中国古代只有“中华”、“华夏”等称呼,那在近代是怎样衍生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这些称呼的呢?
一、西方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自古以来,处理民族关系的准则非常简单,是华夷观,也就是说,华夏以外的民族,都是文明程度不如华夏族的落后民族,“贵华夏而贱夷狄”。但历史进入晚清时期,西方来袭,中国面临5000年之巨变,面对新时代的大变局,旧的华夷观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探索新的民族观。
古代中国的华夷观
因为感受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中国人便开始接受西方的民族观。最早将西方的民族观引入中国的人,是严复。1895年他在《原强》中说,人类社会的竞争,最初是种与种竞争,然后为国与国竞争,“弱者当为强肉,愚者当为智役焉”。
严复把世界上的种族分为黄、白、褐、黑四色。中国的满、蒙、汉都是黄种人群,具有种族上的同一性,在文化上又具有优越性,所以是“文胜之国”。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中国常远服周边民族,而不是被周边民族所统治。
然而,近代中国受西洋民族侵略,在当时中国人的观念中,洋人在德、智、体等方面都比中国强。生存竞争如此残酷,中国人开始担心自己会“亡国灭种”。这就是严复著名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
西方民族观的传入无疑对中国的民族观念产生巨大影响。近代中国人不再以华夷观念来进行民族区分,而是按照西方的民族观,以种群立论。其次,他界定了中国民族的属性,即黄种,不是传统的夷夏偏重于文化的种族论,而更强调民族特性。严复的说法实际就是近代“中华民族”思想的萌芽,在他的阐释中,中国境内生活的民族都是一个团体,应当以民族主义相凝结,如此才能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抵御外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