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严复
二、“国族”观念的产生真正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传入中国的,是梁启超。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受西方民族国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国家思想是成为国民的基本品质,而国民是区分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
中国人的弊端,在于知天下而不知国家,知一己而不知有国家。所以他鼓吹民族主义,使中国人团结起来,培育他们的民族思想。在《新民说》中阐述了民族主义的内涵:“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梁启超
严复、梁启超二人将西方理论初步引入,探讨了中国种族在生物学上的界定和文明高低程度。但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民族意识体系,还是有所欠缺。但他们提出一个同种同胞,荣誉与共的种族一体意识,为后人开辟了思路。恰逢当时中国人需要一个概念上的种族观念,从而适应民族国家竞争的世界潮流,“国族”这一概念便应运而生。
三、“国族”概念的阐释近代中国“国族”这个概念,应该怎么理解呢?
从族群角度来说,在华夷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族群认同。但到了近代,汉族认同已经不合时宜。除了汉族,中国大地上还生活着藏、苗、回等多个民族,需要把这些民族都集合到一个共同体中。
56个民族是一家
当时的人都受“黄帝子孙”这一概念深深影响,在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当中,天下各族都是黄帝的子孙后裔,只是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居住,留在中原的就是华夏,外部的便外成为蛮夷。清末知识分子把这一概念又抬出来,把它转化成国族认同的族源符号。
1899年,康有为在加拿大的一次演讲上曾说:“我国皆黄帝子孙,今各乡里,实如同胞无异。”当时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注重以血缘关系区分民族,而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这一观念,就是在血缘上进行了“国族”认同。
康有为
再谈文化思潮,晚清革命派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鼓吹排满灭清革命,这实则是传统夷夏之防的发展,是一种汉族中心观的体现。康有为则提出文化一体的种族观,团结的标准是民族文化,他认为中国境内的满、汉、蒙、回、藏都是中国的国民,都应当团结起来以强中国。他主要推崇中国根基深厚的儒家文化,康有为提出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推演为“保教、保种、保国。”他用孔子这一文化符号,以尊奉孔教作为界定国族界限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