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就是一个过惯了自由的山野村夫,“我”的一生当然应该是逍遥自在的。
“我”宁可在草泽中狂歌,也不能忍受在这种风尘的、官僚的社会之下,做这种官吏。
日日拜迎官长,卑躬屈节,这样的生活使我内心非常悲哀。
“我”不仅要帮助长官作威作福,他还命令我去做一些不合法的、欺压良民百姓的事情。
“我”回到家里,对着我的妻子儿女,大家都笑我:你当年志意远大,你的理想抱负呢?你现在怎么过这样的生活?
“我”再也不想做这样的官,过这样的生活,还是回去种田的好。这种仕宦之情,“我”从此要与它撇清关系。
“我”梦想有一个“旧山”,能够回去开山种田,但是这个“旧山”在哪里呢?相比较梅福的求仙之路,“我”还是更喜欢陶渊明明言辞官“归去来兮”,真的回去种地。
注释
渔樵:打渔砍柴。
孟诸:古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乍可:只可。
草泽:草野,民间。
宁堪:哪堪。
风尘:尘世扰攘。
碎:一作“破”。
归:一作“悲”。
妻子:妻子与儿女。
南亩田:泛指田地。
旧山:家山,故乡。
衔:奉。且:一作“日”。
迟回:徘徊。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言志诗。
“封丘”,位于河南新乡东南。天宝九载(750),48岁的高适,正担任封丘县尉一职。此前一年,他刚刚考上进士,可谓大器晚成。然而,这个官职可不好做。杜甫做过河西县尉,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李商隐做过弘农县尉,说:“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从杜甫、李商隐的话,可以大致了解县尉是个什么官——唯县令是从,供县令驱使,终日奔走,鞭挞百姓,没有自主的一个官。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此处韵脚押的是马韵。所以,读起来可以这么读,“我本渔樵孟诸野(yǎ),一生自是悠悠者(zhǎ)。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xiǎ)。”
“渔樵”就是高适40岁之前的主要工作。“孟诸”,即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年过四十尚躬耕”,过了40岁,还在种地躬耕,打鱼、砍柴。“天长沧洲路,日暮邯郸郭”。除了河南孟诸,他也在河北邯郸呆过一段时间。*活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樵屡栖泊”。
“渔樵”在这里象征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并不是诗人在这里诉苦,如果诗人用躬耕的话,就有诉苦的意味了。他这里用来表示自由。
一个“野”字,就道出了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我”本来就是一个过惯了自由的山野村夫,“我”的一生当然应该是逍遥自在的。所以诗人极其渴望回到“一生自是悠悠者”的生活中去。
如今虽然五十岁考中了进士,得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一个小小的县尉,已经把诗人折磨得身心俱疲。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乍可”,就是宁可。“宁堪”,哪里能够忍受。“我”宁可在草泽中狂歌,也不能忍受在这种风尘的、官僚的社会之下,做这种官吏。
至此,诗人不甘于、不愿意做封丘尉的志愿也就跃然纸上了。为什么不愿意,诗人接着说了三点理由。
一则,与诗人所想不一致。诗人本以为在小邑做官,“只言小邑无所为”,衙门里面“公门百(bò)事皆有期”,按部就班就行。哪里想到,只是奉公守法,做个安分卑微的官吏都不成。
二则,“拜迎长官心欲碎”,日日拜迎官长,卑躬屈节,这样的生活使我内心非常悲哀。诗人不禁要发问,“我怎么过上这样的生活啊?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三则,“鞭挞黎庶令人悲”,意思是“我”不仅要帮助长官作威作福,他还命令我去做一些不合法的、欺压良民百姓的事情。这个才是诗人不想做封丘尉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