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匆忙间,又到了思乡的季节。每年一到腊月,我的内心就会情不自禁地升起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愫。随着岁月的变迁、年岁的增长,这几年思乡之情变得更加强烈和迫切。
这,也许是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离开亲人太久了的缘故吧!从赴川求学之日算起,离乡距今已是23个春秋。自己也从单身汉变成了四口之家的中年男人。难道是人到中年都会犯“守着小家,思念老家”的通病?
前几天,手机刷视频时,见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接受董卿采访时说:“故乡是什么?是年少的时候天天想离开,但是岁数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视频中,他还告诉主持人董卿:自己在老家内蒙古呼伦贝尔只呆了17年,在北京呆了30年,但无时无刻不想着那片生他养他的故乡——内蒙古。现在故乡虽然连房子都没有了,但那片土地时刻都让他魂牵梦绕。不过让他欣慰的是,自己的儿子从事了内蒙古文化研究工作。
他的话在我的脑海中翻滚了好几天。昨夜,我喝了点儿酒,倚窗而站,遥望着家乡的方向,想念着家乡的味道、家乡的父母亲人、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茆茆、道道山梁。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真实,但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因为疫情让我有些时日没有回去了,不觉泪如泉涌。
泪眼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那时的自己。某年秋天的午后,空气清爽,阳光明媚,我带着一群小伙伴上山砍柴。见悬崖峭壁边有一棵碗口粗的叫不出名的柴。我们几个手拉手,冒着生命危险,费尽力气沿着山崖爬去。当我们气喘吁吁眼看就要够着时,大伯家的二哥腰上栓着绳索从天而降,抢先“掠”走了“战利品”,气得我们几个走下山就与二哥“厮打”。从山顶打到山脚,又从山脚打到溪水中,最后强行将那棵柴按人分成几段,大家才善罢甘休,停止战斗。
随着时间的渐行渐远,我们那群半大小子都已长大,离开了家乡。而我却怀念儿时上学那会儿,常常坐在自家院子里,沏一壶梵净山绿茶,手捧一本喜欢的书,听鸟语闻花香,品茶中滋味,悟书中道理,体会乡村的自在境界。累了,放下书卷,站起身来,走到村头古柏下,看落日余晖慢慢消失在天际;听小鸟叽叽喳喳叫嚷着归巢;眺邻家房顶烟囱里升腾的袅袅炊烟……
对,炊烟。自从离开家乡后,我再没有见过那些亲切的炊烟。那时,村里人很多,家家户户都有烟囱。每天早晨,只要一家烟囱里的袅袅炊烟升起,接着就是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很快,连城了一片,在整个村庄上空形成一道浓浓烟云,朦朦胧胧的,给充满朝气的山村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又美丽的面纱,格外妖娆。
每当想起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心底就会翻腾起淡淡的乡愁;每当想起那带有淡淡草木香的烟味,轻盈飘渺在记忆中,如一幅永不褪色的多彩画卷,定格在我的心里,缠绕在心头,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烟云是可爱的。正如九满在《故乡的炊烟》描述的那样:缕缕炊烟掠过屋顶,如雾般随风飘荡,在故乡的上空打着旋,转着圈,像恋家的游子,舍不得离开却又不得不走。它们亲密地拥抱着、追逐着、嬉戏着,你扯它的衣服、它拉你的手,一起向高处、向远处,越走越淡,越走越远……
炊烟是村庄的特殊产物。它们的气息游走在房檐下,缠绕在瓜棚里,旋回在树叉间,掩藏在草垛里,回荡在鸟鸣中,流淌在小溪底,游走在田间地头的土缝间。只要有缝隙,它们无不去徜徉一番,如同离乡的游子重新回到家乡一样,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越看越迷恋、越看越喜欢,但什么都又看不够、摸不够、更带不走,只能在心底眷念着、珍藏着、品味着。
山村的炊烟是奇妙的。小时候,每当见着自家烟囱的炊烟停止升腾,那一定是母亲煮熟饭了。如果故意逗留不回家,母亲必定会到村口大声呼叫你的名字。三年前回家,我还故意试了试,真准,母亲还是老样子去那里叫我。但不同的是,饭桌上的饭菜变得丰盛了,不仅有鸡鱼蛋肉,还有小时候的酸菜、蕨菜、苦菜,可谓是用心良苦。父亲还要邀我陪他小酌一口,你一杯我一杯,推杯换盏,气氛很是热闹,喝下的是酒,享受的却是幸福。虽然农村的生活条件依然艰苦,但看着微醉的父亲,勤劳朴实的母亲,又有谁不羡慕如此的生活呢?苦中作乐,也许是农村人最真实的写照吧。
吃完饭,通常会和父母围在炉火旁吃瓜子,拉家常,天南海北的瞎侃,即使是鸡毛蒜皮的、陈年旧事的,我们都很是开心,毫无睡意。聊天中,父母尽管没有文化,但言语中无不透露着一份沉甸甸的父爱和母爱,一份教你如何为人处事的道理。每每想起,心中就如八爪鱼在抓,十分难受。
现在的乡村,已不如往昔那么热闹,年轻人都已外出,仅剩老人,孤独和思念已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所以,老人们也盼望过年。过年了,孩子们又都能回家,又能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说几句话。过年回家陪伴父母,也是每一个游子的急切心情。纷纷不远千里赶火车、坐飞机、开汽车都要会回到老家,回到年迈父母身边,与一家人团聚,热热闹闹吃年夜饭,敞开胸膛说家常话。其实,漂泊他乡的游子回到阔别已久的父母身边,将心安放在温暖如春的家里,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全。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年关将至,年味近浓。思乡之情更加浓郁,希望疫情早些结束,生活重回正常轨道,大家从从容容、快快乐乐享受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荣光。
2022年1月4日 山西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