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作者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西晋史学家。
【原文】
邴原①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②。邻有书舍③,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 ?”原曰:“孤者易伤④,贫者易感⑤。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愿⑥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⑦而为涕⑧零⑨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⑩有志,我徒⑩相教,不求资⑪也。”于是遂就书⑫。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⑬之中,嶷然⑭有异。卒⑮成国士⑯。
【注释】
①邴原(生卒年不详),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初为北海相孔融所举。曹操为司空时,任邴原为东阁祭酒。建安十五年(210年),邴原担任丞相征事,后又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随曹操征吴,于途中去世。
②孤:从小失去父亲。 ③书舍:私塾。 ④伤:哀伤
⑤感:伤感 ⑥愿:羡慕⑦恻然:怜悯、悲伤的样子。
⑧涕:眼泪 ⑨零:落 ⑩苟:如果 ⑩徒:白白地,即免费。
⑪资:学费。⑫就书:上书塾(读书)。
⑬童龀:儿童。龀,chèn小孩换牙,女孩7岁、男孩8岁。
⑭嶷nì然:形容年幼聪慧 ⑮卒:终 ⑯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译文】
邴原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中贫穷,(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一个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起来。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孤儿容易哀伤,穷人容易感伤。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有父母兄弟的人,一是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因此流下眼泪,说:“想读书,可以啊!"邴原回答说:“没有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于是邴原就入了书塾开始读书。一冬的时间,背诵了《孝经》和《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最终成为国家杰出的人才。
【导读】
这篇文章讲述了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邴原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一个“泣”字形象传神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我们应该学习邴原贫困不丧志,立志求学、刻苦勤奋的精神,更应该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同时私塾的老师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给了邴原学习的机会。
【拓展练习】
1.从文中可以看出邴原是个怎样的孩子?
2.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参考答案:
1.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强烈的求学*、立志求学的孩子。
2.(1)学习邴原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
(2)学习邴原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