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右溪记翻译和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5 16:02:1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 潭中乃记之而去。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 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答案

1.(3分)(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各占1分)

2.(4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3.(4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4.(4分)(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译文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 以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名状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

乙文: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1.答案 :① 因为 ② 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 :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 :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 :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水尤清冽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

答案 :1.(1)大约 (2)呆呆的样子 2.(1)水格外清凉。(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此题答案 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伐竹取道 伐:

(3)佁然不动 佁然: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 :1.(1)向西 (2)砍伐 (3)呆呆的样子 (4)参差不齐 2.A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孤独忧伤(凄凉)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乃记之而去。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4.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答:

答案:1.(1分)柳宗元2.(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4.(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5.(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6.(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

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

之怅然。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

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答案:

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

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从小丘西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译文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象套连的圈儿、象开口的玉环、象带子、象圆规、象弯钩、水色象明镜、象碧玉、象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象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从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冽: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2分)

答案(一)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

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分)(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2分)3.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4.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1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译文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如刀削,没有泥土,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17.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日光下澈: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疾趋: (4)山行之极观也:

18.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19.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2分)

(1)《小石潭记》: (2)《观第五泄记》:

20.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7.⑴澈:同“彻”,穿过,透。⑵犬牙:像犬牙(像狗的牙齿)。⑶趋:快走。⑷观:景象(景观)。

18.⑴(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翻译成使动用法亦可。)

⑵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很害怕。

19.⑴清 ⑵伟(奇)

20.选文表达的感情:《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20分)

【甲】从小丘西行,……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漎:流水声。 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 ⑩卒:同“猝”,突然。

【参考译文】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 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山鸟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泮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左丈学冲(左世容,字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有点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姚范)也去了,我(姚鼐)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姚鼐《游媚笔泉记》)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大 石 出 潭 中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水尤清洌 ②乃记之而去

③被而名之 ④要客九人饮于是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译文: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③翼乎临于溪右

译文:

10.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浏览小石潭的感受。(4分)

答:

11.【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4分)

答:

答案7.大石/出潭中

8.清洌: 清澈寒冷。去:离开。名:命名。要:同“邀”,邀请。

9.①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②看到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③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10.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11.两处画线的句子,都采用 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洌”。“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

十、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 )

A.下见小潭 日光下彻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C.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D.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 出

20.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赞《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写景最妙,试作简要的分析。(2分)

21.甲文中,作者起初是“心乐之”,心情非常愉快,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不可久居”,矛盾吗,为什么? (3分)

22.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 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3分)

【答案】

19.B

2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21.不矛盾,作者寄情山水的欢乐是暂时的,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悲凉之情,被贬官后的忧伤之情也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枪幽邃”,所以不可久居。

22.柳宗元的心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苏轼的心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十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11-14题。(15分)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箭:小竹。 ③庥:同“休”,休息。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 民桥其上 ( ) (2 )有泉幽然 ( )

(3)昌蒲被之 ( ) (4)心乐之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2分)

(2) 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3分)

13.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简要概括。(2分)

14.甲、乙两文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作,其共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都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答案:

11.(1)桥: 建桥、架桥。(2)然:……样子。(3)被:同“披”,覆盖。(4)乐:以……为乐。(每个字的解释1分,“被”未写出通假字,不得分)

12.(1)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2分)

(2)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3分)

13.甲文中“其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小”的描写,写出水“清澈幽深、鸣声多变”的特点(1分);

乙文中“如鸣佩环,水尤清冽”的描写,写出水“清澈透明、水声悦耳”的特点(1分)。

14.甲乙两文都运用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分);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寄情山水寻求精神慰藉和怀才不遇的苦闷(2分)。

右溪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右溪记翻译和原文(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