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不听相如言译文,秦武王偏听原文及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5 23:16:16

赵王不听相如言译文,秦武王偏听原文及翻译(1)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四

【原文】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赵王不听相如言译文,秦武王偏听原文及翻译(2)

【译文】赵王获得了楚国的宝玉和氏璧后,秦昭王也想占有,遂许诺花费十五座城池的代价交换。赵王并不想给他,但却畏惧秦国的强大;如果给他,又怕被秦王欺骗,便征求蔺相如的意见。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来换宝玉而大王不允许,是我们理屈。而我们给他宝玉,他不给我们城,是秦国理屈。衡量两种办法,宁可让秦国在道义上有负于我们。我愿护持宝玉前去,假如秦国不交出城来,我一定能完璧归赵。”赵王便派他前往。蔺相如到了秦国,发现秦王并无真意用城来换赵国的宝玉,就哄骗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随从藏在怀中,从小道潜回赵国,而他自己留下来听任秦王的处置。无奈之际,秦王只好称赞蔺相如的贤能,不但不*他,反而以礼相待,送他回国。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赵王不听相如言译文,秦武王偏听原文及翻译(3)

【解读】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中便有“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的记载,其中“和璞”指的便是和氏璧。那么,和氏璧作为楚国的镇国之宝,又是如何落入赵惠文王之手的?

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和氏璧是楚国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中无意得到的,而著名的“卞和洞”,传说就是当初发现“和氏璧”的地方。发现“和氏璧”后,卞和曾先后向楚厉王和楚武王献宝,但都被玉工认为只是普通石头,结果导致卞和被砍去左右脚,直到楚武王薨逝、楚文王即位,这才命人剖开璞玉,进而获得了这块稀世之玉,遂被命名“和氏璧”,并作为楚国的镇国之宝。公元前323年,楚国打算废除魏太子嗣,送回流亡在楚的魏公子,派令尹昭阳率兵攻打魏国,夺取襄陵等八邑,史称襄陵之战,威震六国,楚怀王就把镇国之宝“和氏璧”赐予昭阳。有一天,昭阳设宴招待门客时,把和氏璧取出供门客欣赏,有一位宾客趁机起哄扰乱宴会,趁乱偷走了“和氏璧”。而参加宴会的张仪,因被昭阳门客诬陷为盗贼,惨遭了严刑拷打。后来,成为秦国相国的张仪,也曾因此报复楚国,和氏璧就此下落不明。五十年后,赵国太监缪贤偶然的机会购买到和氏璧,被赵惠文王纳入宫中。至此,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传承,曾被作为楚国镇国之宝的“和氏璧”,就此落入赵国。

那么,仅仅一块美玉的“和氏璧”,秦昭襄王为什么非要不可?战国后期,纵观东方六国,魏国早已衰败,齐国则因“五国伐齐”而实力大损,楚国也因秦国的不断打压而国势日衰,早已对秦国没有抵抗之力。反观秦国,“商鞅变法”以来,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治理,再加上对列国的不断蚕食,秦国已经逐渐成独霸之势。然而,赵国在“胡服骑射”后,内有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名相良将,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外则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再加上赵国民风彪悍,使赵国迅速成为秦国的新对手。对于秦国来说,赵国是其一统天下的最后障碍;对于赵国来说,秦国则是其称霸列国的最大对手。因此,秦赵两国关系日益紧张,相互间不断试探,赵武灵王孤身前往秦国勘察山川的行为,使秦昭襄王对赵武灵王极为忌惮。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出兵伐齐,接连占领72座齐国城池,而且还攻破了齐都临淄,使齐国仅剩下莒城、即墨两城苦苦坚守,秦国一统天下的最强对手悍然倒下。彻底解除了齐国威胁后,相对于暮气昭昭的楚国,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便把目光重新聚焦到赵国。

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便派使者送信给对方,表示愿意用十五城来换取和氏璧。“和氏璧”固然价值连城,但终究不过是一块美玉,对秦昭襄王这样的雄主来说,为什么要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呢?其实,这恰恰说明秦昭襄王的政治眼光。齐国衰落后,秦昭襄王立即准确的预感到,秦赵两强间必有一战,鉴于同样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已经饿死沙丘,正是赵国新君王权力尚未稳定的相对薄弱时期,不论是换取“和氏璧”,还是此后的“渑池相会”,都是秦昭襄王的试探之举。

赵国担心秦国得到和氏璧而不献出城邑,又担心拒绝而引发战争。赵国君臣眼中或许稍有秦强赵弱的格局考量,更多还是纠结于和氏璧本身,根本没能看清楚秦国强买强卖背后的玄机,就是秦赵两国作为当时的最强、次强,在两国关系长期和睦、两强争霸不可避免的大背景下,武力攻伐是必选项吗?不,威慑才是!秦昭襄王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秦国君王,上位还有赵武灵王的拥立因素,秦赵关系也保持着长期和睦局面。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不是战争号角而是外交试探而已,试探赵国是否畏惧秦国,赵国是否信任秦国,赵国是否会和秦国交战。秦国提出用城池换取玉璧的要约,赵国认为缺乏诚信基础而拒绝,双方都没什么是非曲直。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割让城池而赵国收回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

赵惠文王找来群臣商议对策,也在缪贤的推荐下,决定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则表示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否则一定完壁归赵。从一开始,这件事就不是买卖,赵国君臣反倒当做了买卖,还郑重其事地派出使者、深谈交易。其实,最科学精确的反应是,不闻不问,有礼有节,不卖!赵国既然选择了做买卖,而且带了交易品前去,反倒用诱骗手段完璧归赵,既显小气,又露胆怯,更让秦国看清了赵国的虚实,进而判断出赵惠文王缺乏其父亲的雄才大略,更与赵武灵王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做出这样的判断后,方才发生了后续的“渑池之会”。不是买卖的外交试探,如果用买卖的方式权衡,无疑在战略与战术上落了下风,反倒上了秦昭襄王的套路。

秦昭襄王接见了蔺相如、见到了和氏璧后,极其高兴,还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和侍从们欣赏。此时,蔺相如发现秦昭襄王根本没有交付十五城的意思,便上前说,“和氏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闻言,不加思索地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立即捧着玉璧,退到梁柱旁观,怒发竖立,对秦昭襄王怒怼说,“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这才将其讨回。大王要是逼我,我的脑袋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昭襄王担心其撞碎和氏璧,只好婉言道歉,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向蔺相如指出准备交付的十五座城池。蔺相如深知秦昭襄王不过是敷衍之词,便言称赵王在送璧的时候曾斋戒五天,要求秦昭襄王也要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才愿意献上和氏璧。

虽然和氏壁已经现身秦国,秦昭襄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绝不会把15座城池补偿给赵国,就安排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道送回了赵国。秦昭襄王斋戒五天,又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礼仪,说明秦国已经不得不割让城池了。蔺相如反倒指责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无诚信,因此派人已经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只要秦昭襄王首先交割城池,赵国也一定会到时奉上和氏璧。其实,秦昭襄王如果得到玉璧而拒不割让城池,蔺相如完全可能理直气壮地训斥,“本来就知道大王是绝不会割让城池的。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十五座城池更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玉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老百姓就会因此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他们。大王拒不割让城池,而骗去了赵国的玉璧,为了一块玉璧而失信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并无太多政治斗争经验和外交经验的蔺相如,反倒派助手藏璧逃离,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何况当时秦国并不打算破坏秦赵两国的关系!假如秦昭襄王公开斩首蔺相如,再派武安君白起率领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玉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以使蔺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属于秦国。因此,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更多是上天的偏袒。

有人建议把蔺相如治罪,秦昭襄王认为即使处罚了蔺相如,也不会再次得到和氏璧,反倒会影响秦赵关系的大局,不如把其好好招待一番,及时送回赵国。蔺相如虽然用威胁甚至诱骗保全了和氏璧,但却落入了秦昭襄王的圈套。对于秦国而言,和氏璧重要吗?不重要!秦国志在天下,一块玉璧轻如鸿毛。果不其然,在通过和氏璧事件和后续的“渑池之会”的轮番示弱稳固赵国后,秦昭襄王专注攻击楚国,一时之忍,换一世之雄,这就是秦昭襄王的权谋和眼界。

秦国在诸侯列国中最不讲信誉,秦昭襄王即位不久,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会面,突然派兵劫持了楚怀王,致使楚怀王三年后客死秦国。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并戏弄秦昭襄王,惨遭戏弄的秦昭襄王既没强夺和氏璧,也没斩*蔺相如,其主要原因并不在蔺相如如何巧妙机变,而在于赵国实力尚强,还不具备两国关系破裂的时机。推行胡服骑射前的18年,赵国共发动对外战争十次,其中五次对秦战争全部以失败告终,给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极大震动,进而决心通过推行胡服骑射,开疆拓土,变革风俗,融合夷族,强军强国。随后,赵国扩宽招募渠道,选拔具备骑射技艺的民众严格训练,改编部分车兵建制充实骑兵队伍,收编“三胡”的零星骑兵,依托代地近胡民众发展骑兵力量,扩充并组建了专门性的骑兵部队;通过在代地草木茂盛的草原地区建立骑邑,与胡人互市的方法,为骑兵部队提供稳定的战马来源;通过在全国建立多处骑兵训练基地,提高骑兵部队的作战能力,进而促进了赵国骑兵部队的发展,壮大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不但消灭了中山国,使南北领土连成一片;而且亲率骑兵攻打胡地,增加了赵国的国土面积,具备了与秦国争夺统一天下的先机。可见,赵国的军事实力比较强,秦昭襄王不会因为一块璧玉而破坏两国关系,进而影响秦国东出的既定战略部署。也就是说,秦国与赵国开战的时机尚不成熟,秦昭襄王并不具备破裂两国关系的条件。这,才是蔺相如得以完璧归赵的根本原因。

“和氏璧”本是楚国镇国之宝,因令尹昭阳的疏忽而被盗到赵国,进而嬗变成了秦赵博弈的“工具”。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担任了上大夫。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