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洞
如此价值不菲的文物,王道士不敢私吞,而且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好它们,这些珍贵的经卷在他手里也发挥不出本该有的价值。
王道士不敢怠慢,第二天一早便带上两卷经文,徒步近50里,找到当地县令,可惜县令不学无术,认为是发黄的废纸。
王道士不死心,两年后又来了一位有学问的新县令,名曰汪宗瀚,王道士大喜,赶紧骑着小毛驴,顶着酷暑来到衙门,汇报此事,可惜县令实地查看后,他把王道士送来的经卷、佛画挑选出数件,分数次寄赠甘肃学政叶昌炽,其余让王道士就地保存,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王道士还是不甘心,从敦煌奔赴酒泉,找到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大人,大人看后,觉得这字还不如自己书法好,赶走了王道士。
敦煌莫高窟
王道士内心很绝望,他想做最后的尝试,于是,他冒死给远在京城的慈禧太后上书,结果也是石沉大海。
中国有句古话:乱世收黄金,盛世收古董。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这些经卷没人会在乎。
一晃又过了数十年,一位名曰斯坦因的犹太人来到这里,他将他如何保护和研究经文的计划告诉了王道士。他的计划和宗教精神打动了王道士,斯坦因给了王道士200两银子后,运走了藏经洞内所有有价值的经卷,足足装了24个大箱子,运到了欧洲。万幸的是,这些文物在国外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大部分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讽刺的是,反倒是1910年,清廷下令押进北京的大批珍贵经卷典籍,损失大半。
王道士用这笔钱,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全身心都投入到已经倾颓洞窟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莫高窟恢复它往日的辉煌。
为何王道士会心甘情愿的把他视作珍宝,为之奔波数年的经卷,拱手以200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人呢?
英国人斯坦因
第一,他完全知道这些经卷的珍贵,应该被保护起来,供后人参阅。而眼前这个洋人,虽不远万里而来,但他懂得保护的经卷珍惜宝贵,眼前的洋人似乎比朝廷更值得一信。
第二,当时正逢乱世,他已经59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以他的岁数,莫高窟的经卷他守不了几年了,还不如趁着他还活着,交给识得珍宝的人,能换得些钱财更好,可以用这笔钱重新修缮莫高窟。
莫高窟
余秋雨曾咬牙切齿痛恨王圆箓,这么灿烂的中华瑰宝怎么就让一个畏畏缩缩的道士处理了?
其实作为那个时期云游逃荒至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他做了一个卑微小人物该做的努力。但历史就是这样,因为你没有认识到价值,而别人发现了,你不要的东西,但别人要,等你醒悟过来,已经无可追回,只能追悔。
大量经卷的流失,也印证那古语: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
常有读者问课代表,有没有一套能够读懂中国史的书?
我一般都推荐他买蔡东藩先生写的《历朝通俗演义》。
这套书,从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
大家要想通盘了解中国的历史,这套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史书太沉闷,不容易读,别的演义又虚构太多,蔡先生的这套书是史实重于演义,大事都是遵循正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