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只有一种花的世界(全国高考乙卷作文)》感觉大家还挺喜欢的,其实圆方也蛮喜欢写作文的,特别是写议论文。
其实第一次感觉在写作方面有那么“yi点点点点”天赋,还是圆方在上初一的时候,当时正赶上教育推“减负”,于是写周记的时候,连写了三篇《减负等于加正》的系列文章,分别从学生,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论述“减负可能会引发的连锁反应”,被当做范文在全校宣传,可能就是那个时候,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喜欢写作的种子。
当时正流行什么“新概念作文大赛”,圆方依稀记得也投过稿件,不过貌似被淘汰了。不过心中喜欢写作和意见表达的小火苗,可能就是那个时候被点燃的。
今天还是高考,估计数学肯定是不会做了,物理化学生物也还给老师了,今天就继续写高考作文吧。昨天写了全国乙卷的,今天写一个新课标I卷的作文,不过800字的确有碍于发挥,今天就不限字数了……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1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空城计是一个好故事!
空城计的故事,想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关于空城计,《三国演义》原文是这么记述的: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小时候初看《三国演义》,顿时觉得诸葛亮真乃神机妙算,而司马懿真乃痴笨呆愚。我如果是司马懿,至少有九种办法弄死诸葛亮……九种!
不管是围而不打困死他,还是围点打援耗死他,不管是小部队试探,还是晚上偷袭,在兵力有优势,时间又在己方的时候,怎么不都把诸葛亮弄死了……
长大后才知道《三国演义》只是演义而不是历史,根据史料分析,“空城计”发生在公元228年,此时与诸葛亮对峙的魏军大将是张郃,而非司马懿。此时的司马懿刚好平定孟达的叛乱,驻守在宛城,跟西城远隔千里之遥,从空间距离上来看,完全不具备配合诸葛亮完成空城计的可能。
这个时候,觉得罗贯中对于丞相太过偏爱,偏爱到把什么借东风火烧赤壁,用空城吓退曹兵这种事迹都安排到诸葛亮身上,太不合理,罗贯中为了塑造丞相的形象,都开始罔顾事实了,写的太“虚幻”,太不符合人性……
02
而今天,再读“空城计”这个故事,反而能够品出来更多东西,发现经典就是经典,而能写出“空城计”的罗贯中才是真正的“人性大师”……
按照《三国演义》的剧情来走……
首先,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摆的是空城计么?他知道,司马懿打了一辈子仗,从后面司马懿谋夺曹魏江山,就知道,司马懿是智商,情商双高人事,他当然能看明白。
其次,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知道自己摆的是空城计么?他当然也知道,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多近乎妖也,这一点他肯定也能算出来……
最后,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知道自己知道了诸葛亮摆的是空城计了么?肯定也知道,不过正是因为“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知道自己知道了诸葛亮摆的是空城计”这个戏才能演下去,因为这部戏的主角是谁不重要,观众怎么看才重要。
谁是观众?
蜀国的将士是观众,他们需要信心。
魏国的将士是观众,他们需要理由。
蜀国的国君是观众,只有诸葛亮把命豁出去,后面诸才能“以马谡贻误军机,为严明军纪,虽惜马谡之才,终于挥泪斩之;并以任人不当,奏明幼主,自请罪责”这出戏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