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赏析100字左右,富春山居图作品分析100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7 02:55:15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身世最为曲折离奇的一幅。它的作者是位列“元四家”之首的文人山水大家黄公望,在经历了仕途坎坷、十年冤狱、报国无门后,56岁的黄公望,看破红尘,加入“全真教”,归隐富春山。《富春山居图》既是80岁时的黄公望,根据归隐之地的富春江景色,耗时4年之久,将一生所见与满腹才情凝练而成的旷世杰作,在中国绘画史中地位极高,被称为“画里兰亭”。

一幅《富春山居图》展现了富春江流域乡土景观格局与人文气度的历史变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幅历史名卷,通过对天人合一的理想、师法自然的格局、择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及聚落形态,追本溯源,探讨古人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智慧”所创造出的,世代繁衍的诗意栖居。

富春山居图赏析100字左右,富春山居图作品分析100字(1)

《富春山居图》局部

01天人合一“画为心印”:画里山水与自然山水互为印证,成就诗意栖居

黄公望出生在南宋末年,国运萧条,征战不休,少年黄公望还是有着唐宋文人的政治理想,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走向仕途,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然而,南宋灭亡,元朝取消科举,中年黄公望的政治生命终结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官职上,甚至在46岁的年纪蒙冤入狱,10年牢狱,让黄公望看破官场争斗,放弃政治追求,云游于天地之间,在自然山水中寻求心灵的栖居之所。

富春江两岸时而群山夹峙,岸滩连绵、水流湍急;时而水阔山远、江宽流缓;两岸多良田,阡陌纵横,百姓依山傍水而居;山水、良田、村落浑然一体,构成平静美好的诗意秘境。云游四海的黄公望,被这空灵飘渺的景色深深吸引,最终选择在此长期隐居。

南朝文学家吴均《与朱元思书》中如此描绘富春江景色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

大意是说,无论是怎样经韬伟略、志向宏大之人,都能在富春江的景色中获得安宁而流连忘返。

“画为心印”,正是在如此良辰美景的熏染之下,黄公望突破宋朝文人山水画的“高远”意境,用独创的“阔远”画风,表达富春江简逸开阔的空间格局:烟波浩渺的富春江开阔宁静,两侧山峦徐徐展开,平缓中见苍劲,“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一派“天人合一”的超然景象。

富春山居图赏析100字左右,富春山居图作品分析100字(2)

《富春山居图》和富春江实景对照

02师法自然借鉴画里奇异山水的意境,理解乡土景观格局的形成

所谓“乡土景观”,既是现代人“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后所期待的心灵居所,这种期待,与古代文人隐居后寄情山水的心理最终殊途同归。一幅长卷,隐含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构建乡土景观格局的核心理念,即以自然为师,构建和谐人居。

黄公望56岁隐居,79岁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这其中的20多年里,他始终云游在江南的自然景观之中,朝朝暮暮与山水相伴,看尽四季更替、云卷云舒,游遍山河秀丽、草木丰盈,他笔下所描绘的山水意境,是外师造化、终得心源后对人文历史和自然景物的高度凝练,表现了极具亲和力的乡土景观,隐现出我国江南地区温婉含蓄的本土气息。

看《富春山居图》是如何“治山理水”,体现乡土景观格局:

山峦丘陵

富春江两岸的自然地貌,受到江水分割,一侧为低缓的丘陵地带,一侧为连绵的浅山地带,山体少陡峭、多平缓,适宜植物生长,因此江河两岸草木丰盈,生机勃勃;靠近江畔多为冲积平原,地形广阔平坦,土壤肥沃,适宜作物生长,因此多为沃野良田。

富春山居图赏析100字左右,富春山居图作品分析100字(3)

富春江两侧山体与《富春山居图》的对照

水岸沙洲

《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用大面积的留白表现水面的开阔与平静,说明了富春江水流平缓、江面豁达,如此广阔的水面,江水携带的泥沙,在潮水和盐分的作用下,经过岁月的沉积,形成大小不一的沙洲景观,为鹭鸟类、雁鸭类水鸟提供繁衍生息的栖息场所,构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中奇景。

富春山居图赏析100字左右,富春山居图作品分析100字(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