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赏析100字左右,富春山居图作品分析100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7 02:55:15

渔——与水为友

《富春山居图》中,多次出现打渔的场景,可以看出,依水而居的人们利用江水资源所创造出的生活方式,而这样的人类智慧一直延续到现在,富春江由于邻近东海,水质清澈,营养丰富,知道现在,依然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地之一。

据宋朝《避暑录话》记载:宋末时期,江浙地区已经出现通过建设陂塘的方式形成“围合式”的鱼塘养殖方法。到元朝,临江而居的村落已经开始在低洼的河岸开凿池塘养鱼,并且创新性的形成水田和鱼塘共生的农业模式。

这与今天江浙地区广泛流行的“鱼稻共生”立体农业的模式不谋而合,可见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以顺应天道自然的方式世代生存。

樵——适度采伐,维持生态平衡

从《富春山居图》可以看到有一些挑着扁担或拿着镰刀的农夫形象,这是黄公望在富春江两岸的山林中赏游所见到的真实景象。在没有更多能源和材料的古代社会,木材是一种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和能源材料,因此,山林在古代社会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为人们提供药材、木材以及烧火用的干柴等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开山劈径,却不会大面积集中采伐,这样的行为保证了树木的生长周期,使得环境能够完成自我更新,山林能够常年繁茂,生生不息。确保了生态环境的长久发展。

耕——因地制宜种植作物

黄公望在绘制《富春山居图》时,在江河两岸阡陌纵横的农田景观中,选取了极具江南代表性的“沙洲圩田”,直到今天,依然是江浙地区主要的农垦方式。在画家笔下,用写意的手法,挥毫泼墨,表现了洲岛之上,良田沃野、绵延百里,三两农夫,坐于树下休憩纳凉,这与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田园生活一般无二啊。

如今的富春江畔依然良田百里无垠,历经时代更迭,除了最初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人类在适应自然和环境的过程中,因地制宜,衍生出更多的生产方式:在丘陵地带,种植茶叶,形成梯田式的茶园景观;此外,在低山缓坡上种植大量果树等经济作物。形成如今江南地区丰富的乡土景观的生产方式。

居——江南民居的雏形基本形制

黄公望笔下,出现在富春江两岸的民居,大多隐逸在林中,三三两两或独门独户,建筑多为单层或双层的“抬梁式”木结构,屋顶多为“硬山顶”,体现出了中国江南古典民居的基本雏形。后期,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江南建筑亦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但“抬梁式”的结构主体和屋顶形式得到了传承和延续。成为江南独特的地域文化。

05结论

黄公望将600多年前的富春江,典藏在一幅《富春山居图》中,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将一段已逝的时空呈现在今人的面前,不仅隐含了作者所生存的时代背景,同时,将江南地区几百年的历史演替展现出来。富春江畔,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如今的乡土景观格局,推动了自然景观的发展,成就了今天江南的“画里水乡”。

一幅画,一段江南乡土景观的演替历史,是中国人骨子里对诗意栖居的怀想,以及对传统乡土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