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5087,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作者蒂莫西·泰勒,斯坦福大学高人气经济学教授,美国经济协会《经济展望杂志》的主编。同时,他也是美国通用教科书《经济学原理》的作者。
这本书和专业的经济学书籍不同,是特意写给普通人看的,没有数学公式的推导,更通俗易懂。书分成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一共讲了36个经济学的关键词。
这本书既不支持自由派也不支持保守派,更不会偏向某个政党。经济学不是一套标准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思考框架。无论你的观点和偏好是什么,都需要用到它们。
我们很好奇我们购买的商品价格是如何制定的,又是受哪些因素影响?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某些东西定的价格太高了。
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商家都是没有资格定价的。决定价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供给和需求。也就是说供给量在大于需求量的时候,价格就会下跌,而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时候,价格就会上涨。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一种认知错觉,会觉得价格太低或者太高的错觉。作者指出,这是因为我们把东西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混在一起用了。
1、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水对我们的生存来说很重要,说明水的使用价值很高,但水很便宜,一瓶矿泉水才几块钱,这几块钱就是水的交换价值。
而钻石的使用价值很低,大部分人也只是用来装饰,不能吃也不能喝。虽然钻石没什么大用处,但是大家愿意花大价钱买它,这就表示钻石的交换价值很高。我们谈到价格的时候,都是说交换价值。很多人就会觉得一个东西的使用价值越高了,它的交换价值也越高,其实不是这样的。
钻石价格高,是因为相对于钻石的数量,很多人想拥有它,因而得付出高价。水的价格低,是因为相对于可取得的水的数量,人们不愿为它付太多钱。你可以说某人快渴死了,愿意拿钻石换水,但这不是常态。
2、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当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时,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
例如,当橙汁价格上涨时,人们会用其他饮料或维生素C来取代;汽油价格上涨时,人们就会少开车,或可能共乘一部车,或买一部更省油的车。
“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你的收入的购买力降低,因此你不能像过去一样每样东西都买,你会买较少的东西或是同样的东西少买一点。
举例来说,如果每天早上在上班途中喜欢买一杯特调咖啡,当最爱的这种饮料涨到一杯100美元时,你可能就无法每天都买,因为我们的收入对咖啡的购买力降低了。即使价格只上涨一点,也会迫使你少买或以其他产品取代。
3、价格下限和价格上限
那我们可能会想,实施强制定价可不可以,答案是不可以,这样做会导致我们付出很多代价。把价格降到最低的时候。
比如说,租房子。在二战之后,美国有很多城市都实行了“房租管制”。也就是说,房租必须要便宜。房租虽然便宜了,但是有房子的人不愿意把房子出租。就算是那些运气好、租到房子的人也发现,房子装修得很差,因为房东没赚什么钱,所以不装修了。
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建房子来出租,不赚钱,新建的出租公寓也变少了。甚至那些租到房子的人钱也没少花,租房之后的各种费用都增加了不少,比如说押金会因为各种理由被扣下来,或者房子的管理费变多了。总之,用强制的手段把房子价格压低,消费者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很多时候还多了不少麻烦。(供不应求)
那价格高的时候呢?会不会有什么好处呢?
比如说,不少国家都会把粮食的价格定高一点,保证农民的利益。看起来很不错,因为农民在很多时候都处于弱势,而且粮食的供应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实际效果呢?农民可能并没有收到更多的钱。因为如果粮食变贵了,那可以生产粮食的土地也跟着变贵了。农民必须要付出更多的租金,这就让种地的成本变高,所以利润其实没有变高。而且就算是农民得到了好处,那消费者也必须多花钱才能买到粮食。(供过于求)
在劳动力市场,这种价格限制有时候也会带来很多麻烦。
比如,很多国家会有工会。不少工会在成立初期,经常威胁企业不给涨工资就罢工。这种威胁短时间内可能会有效果,但是一旦企业发现,人力成本太高,他们可能就会使用机器人,或者干脆把一些工作外包出去,这样就可以减少使用工会的员工。
如果企业没办法减少人力成本,就可能*。所以短时间的高工资可能带来长时间的失业。总之,价格管控经常会有很多副作用出现,而且管控的目的也不一定会实现。
把商品价格限制得很低,这样看起来对消费者有好处,但是没有考虑到商家的利益。如果把商品的价格定高了,又会让消费者多花钱。而且就算是商品卖了更高的价钱,也可能不会有更多的收入,因为成本也可能变高。
4、竞争与规避竞争
如果让其他国家的企业也参与到本国的市场,那东西的价格会怎么变?作者认为,一般情况下,价格会变低。
比如说美国擅长制造计算机,而沙特阿拉伯有丰富的石油,这样美国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贸易就可以让两个国家同时使用计算机和石油。如果沙特阿拉伯自己生产计算机,因为这方面的生产力比美国差,他们的生产成本就会比较高。开放之后生产成本变低了,消费者面对的价格也会变低。
随着经济发展,我们会发现很多国家生产的东西都很像,比如很多发达国家可以生产计算机、汽车、飞机,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自给自足,那它们之间也需要贸易吗?其实也需要。
比如说汽车,虽然大家都可以生产汽车,但是汽车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如果一个国家同时生产好几种类型,那每一种类型的规模都不会很大。如果一个工厂的生产规模大,那生产的成本就会变低。所以如果大家都可以生产汽车,那每个国家只要负责生产几种类型的车子,就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了。而且通过进口,消费者可以选择的商品也会比较丰富。
价格主要是被供给和需求影响。人们觉得价格太高或者太低,很多时候是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混在一起。用一些非市场的强制力量虽然可以控制价格,但是那些行为都有很多副作用。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市场打开,和别的国家合作,因为每个国家都专注他们擅长的领域,而且生产规模变大,消费者就可以买到更加便宜的商品。
书中作者提到了两个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是说政府怎么收税,怎么花钱。货币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的政策,主要是通过银行系统来控制。财政政策一般说的是政府要干什么,而货币政策是说央行要干什么。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怎么影响市场上的货币。想减少社会上的货币,可以增加税收。不过增加或者减少税收不需要政府刻意去执行,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要收入变多,大家交的税就会变多。反过来,大家的收入变少,交的税也会变少,这样就可以动态地调整社会上的货币。
除了税收,财政政策还可以控制政府的开支,比如在哪个领域多花点钱,哪个地方少用点。像税收这样自动的政策,叫“自发性的财政政策”。
而“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是一种临时的,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政策,比如经济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的抢救政策或者刺激经济的计划,就是权衡性的。
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作者对这种做法提出了不少的质疑。首先就是时间问题。
自发性的财政政策会随时反馈,随时运行,但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要制定政策的人发现了问题以后,才会开始制定。政策要起草、辩论、修正、再辩论、再修正,等到实施的时候情况可能就变了,很多时候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比如有些国家想要减少财政支出,但是在实施的时候突然来了金融危机,这样政府的计划就会一下子被打乱。还有很多时候,政府想增加人们的需求,刺激国内的经济发展,结果经过政府的努力,国内的需求确实增加了,但是这些需求让人们购买了更多的进口商品,没买本国的,这就改善了别国的经济。
作者说,权衡性的政策是政府的主动行为,好像经济变好了,不过很多时候这种舒服是一剂麻醉药,它会遮盖一些根源性的问题。作者认为,权衡性的财政政策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它不能设计出更好的金融体系。很多时候财政政策可以减轻经济衰退带来的痛苦,但也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很多问题没办法得到彻底的解决。
2、货币政策
政府是通过收钱和花钱,来调整社会上的货币流动的,这是财政政策。那货币政策是怎么控制货币的流动呢?经济学家不是用货币形式来定义货币,而是把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价值储存、计账单位。
交易媒介是可以拿来交换任何待售商品的某样东西。举例来说,美国的纸币上有一句话:“这张钞票是可以清偿政府与民间的各种债务的法定货币。”换句话说,如果你欠债了,依法可以用这些纸来还债。如同美国幽默作家安布罗斯·比尔斯所说:“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我们的货币就是在重复使用。比如说你有2千块,你消费完以后,会被商家存到银行里,另一个人就可以去银行借这笔钱花掉,然后这笔钱又被人存到银行里,第三个人又可以借出来用。总之,银行只要不断放贷,社会上就可以有钱用。
但这个不是无限制的,因为每次存进来的钱,都会被银行扣押一部分,不允许再借出去。这笔钱就叫作存款准备金。我们要减少社会上的货币供应,只要增加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就可以了。
央行可以用买卖债券来控制货币供应。央行发行债券,其他银行来买,这样央行的现金就多了,而银行的现金就少了。那社会上的人就很难从银行那里借到钱。如果央行用现金购买银行的债券,那银行就可以持有更多的现金,人们贷款也就更容易。
作者指出,央行的这些行为不一定会有效果。比如说政策是想让银行多多放贷,但是底下的银行不一定想这么做。在经济不好的时候,银行总是担心大家借了钱还不上。也就是说,政策可以让银行没有钱可用,但是没办法强制银行去用钱。
1、保护环境
政府定了一个法规,每个企业只能排放多少量的污染。虽然企业有时候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因为已经达到标准了,企业就不愿意继续努力,那要怎么激励企业不断减少排放呢?允许把排放额度拿出来买卖。
比如说,有家企业的技术很环保,本来允许排放5吨的污染,结果只排放了1吨。那这4吨的额度就可以拿出去卖,如果有哪家企业的技术不行,排放超标,就可以从这里买4吨的排放额度。也就是说,如果某家企业有能力更加环保,那这种政策,就会激励企业减少排放。毕竟少排放一点,就可以多挣点钱。
2、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一个难题,因为野生动物不属于当地居民,所以大家保护起来就不积极。但是如果政府宣布,把这一片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变成保护区,而保护区的出现就会带来很多旅游观光的收入。
如果这部分收入归当地居民,他们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去保护那些动物。我们总听到有人说环保难,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环境没有被市场考虑进去。
假如没有法律规定,大家都会随便排放、破坏,因为这些都不是大家个人的成本,所以人们不在乎。而一旦我们把环境保护变成市场参与者的成本或者收益,那这些参与者也会按照市场的规则去想办法减少成本或者增加收益。
3、政府管制产业
作者还指出,有时候政府是不得不管制一些产业。比如有些产业前期的投入很大,但是后期的运营成本比较低,这些企业就容易因为太激烈的竞争而走向毁灭。
比如说在19世纪后期,美国的铁路发展得很好,虽然开始铺铁路的成本很高,但是之后运营的费用就比较低了,而且利润很高。这样就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出资铺设更多的铁路。但是,铁路铺好之后的竞争太激烈了,最后很多企业都经营不下去。所以到了20世纪,美国政府就出手干预铁路业,之后也因为同样的理由管制了航空业。
那如何管制呢?
比如,政府部门会先算出企业具体的成本,然后决定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这个价格可以保证企业获得一定比例的利润。
虽然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企业活下来,但实在是没办法激励企业,因为利润是按比例算的,各种改善、创新就没什么必要了,甚至很多企业会想办法提高成本,比如新建工厂,雇更多的员工,这样成本上去了,收入也会变高,不过这就让消费者花更多钱。
因此,就想了一个办法,设一个价格的上限,企业成本越低,获利空间越大。企业就会不断努力降低成本,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个价格还不是固定的,一段时间之后,政府会调整价格的上限。政府管制某个产业,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企业知道,努力了才能赚更多钱,而不是说随便偷懒就能活下来。总之就算是政府的干预行为,也可以通过更加有智慧的安排,让这些方法有更积极的激励效果。
最后的话:
利用经济学知识做决策,可以更好地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得失,考虑的事情更全面。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总结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书籍,我们共同交流,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