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说,身为将军需要具备“六术”:
第一,将军最大的智慧是不迟疑不决,争取不犯错误是最高的行动准则,行动完成以后最要紧的是不后悔,最完美的行动是事后没有后悔,但不能要求每战必胜;
第二,制定军事政策,发布作战规则、作战号令及作战命令必须严肃有权威,执行激励奖赏和刑罚必须守信用;
第三,驻扎的军营和物资储备仓库必须周密安排,确保坚固;
第四,部队转移、发动、进攻及撤退必须十分慎重,以确保安全,行动必须快捷迅速;
第五,侦察敌情,观察敌人的动静一定要隐蔽而深入,综合考察各种情况;
第六,无论是遭遇战还是决战都必须根据确切的情况行动,不可根据猜测采取行动。
出征在外的将军应该处理好5种关系,即“五权”:
不要一心想着保住将位而担心被撤;
不要一心求胜而忘记可能的失败;
不要一心想着君主的权威而轻视外敌;
不要一心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视可能的危害;
谋划行动一定要反复考虑成熟,但使用财物一定要确保宽裕,不吝啬。
最好的将军有三种情况君命有所不受:
宁可被君主处死也不使部队处于危险的境地;
宁可被君主处死也不发起没有胜算的进攻;
宁可被君主处死也不让军队欺压百姓。
这就是“三至”原则。大凡接受君命统帅三军,三军组建编制完成,大小将官到达指定岗位,一应事情安排停当,不会因为君主方面的原因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敌人方面的原因而愤怒动气,这才是最好的将军。
将军行动之前一定深思熟虑,反复告诫自己一直要保持慎重,自始至终保持慎重,始终如一,这就是军队和国家的大幸了。所有事情要成功,都必须慎重,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轻慢。慎重胜过懈怠就顺利,懈怠多而慎重少就会灭亡。
冷静的谋划超过冲动的*,则行动顺利,冲动的*强于冷静的谋划则凶险。攻战如同防守,行军如同作战,取得战斗胜利就像侥幸而来一样不骄傲自满。
主将应该做到“五不懈怠”,即:慎重谋划不懈怠、慎重执行不懈怠、慎重对待将官不懈怠、慎重对待士兵不懈怠、慎重对待敌人不懈怠。
能够严格地遵守六术、五权、三至,始终抱着恭敬不懈怠的态度,这样的将领可以说通于神明了,天下无敌。
荀子说,军人的守则就是不怕死!
前线将领听到战鼓必须有赴死的决心,驾驭战车的战士死了也必须抓住缰绳,大小将官必须有为了职守而死的精神,士兵必须有死在战斗行列中的勇气。听到战鼓擂响就奋勇冲*,听到收兵的锣声就马上撤退,军人首先要执行命令,立功是次要的,命令不许前进却前进,与命令不许后退而后退,他们的罪责是一样的。
部队不*害老弱,不践踏庄稼,对战斗中投降的敌官兵不再捆绑,对负隅顽抗的敌人抓获后不予赦免,对前来投诚的敌官兵不作为俘虏对待。所谓讨伐,不是去讨伐*戮那百姓,而是讨伐那些导致百姓动乱的人;除非有百姓保护乱贼的,那就也是乱贼。
所以顺我者生,逆我者亡,投顺者免其罪。
纣王的长兄微子启归顺周朝,被封在宋国;曹触龙负隅顽抗而被斩首于军中;那些归顺周朝的殷商遗民与周朝的百姓享受相同的待遇;所以近处的人歌颂周朝,热爱周朝,远处的人竭尽全力地来投奔周朝,即使是遥远偏僻闭塞的国家也无不前来归附,并且喜欢周朝,四海之内就像一人家,凡是交通能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
周朝就是我们的榜样。《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王师讨伐没有大规模的战争,被讨伐者坚守城池的不急于进攻,不搞偷袭,讨伐对象国臣民欢迎王师的就和他们一起庆贺,任何情况下不屠城,不在当地驻军,出征不妨碍农时。
所以那些动乱国家的臣民都拥护王政,而对自己的君主不满,希望王师早点到来。故周公南征而北国怨,曰:「何独不来也!」东征而西国怨,曰:「何独后我也!」孰能有与是斗者与?
徐国是西周时期淮夷部落中最强诸侯国,周宣王亲率大军与太师皇父、司马程伯休父前往征讨。
大军沿淮水东行,不疾不徐,周宣王下令不许*扰沿途的百姓,但军威浩荡威慑徐国君臣。周朝的军队在淮水沿岸给徐国的抵抗军队以沉重的打击,周宣王的中军帐却稳扎原地,军队并不乘胜追击,徐国君臣于是心悦诚服前来归顺。
徐国臣服后,淮夷各方国纷纷向周天子臣服纳贡,南方从此便安定下来。
因此《诗经》上说:“徐方既同,天子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