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游记》一样,《三国演义》也有一个故事梗概,即西晋人陈寿【233-297】所编撰的《三国志》。陈寿早期任职蜀汉,蜀汉灭亡后在西晋担任著作郎。在《三国志》成书前,魏、吴两国有史书,魏国有王沈【?-266】编撰的《魏书》,成书四十四卷,但亡佚了。魏国还有鱼豢【?-?】整理的《魏略》,成书五十卷,唐代时亡佚了,现在的清辑本只有原内容的二十分之一。吴国有韦昭【201-273】撰写的《吴书》,同样亡佚,现只有清人辑的《吴书钞》。蜀汉没有史书,靠陈寿自行采集。
陈寿最终成书是《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叙录一卷,开始是独立为书,到北宋时合三为一,改称《三国志》,也就是《三国演义》的原始素材。
除了作者陈寿,在《三国志》成书过程中还有一个人非常重要,就是刘宋时期的裴松之【372-451】。原因是这样,一是东汉经学简化,人们很崇尚简约;二是陈寿为人严谨,对材料的要求很高,可疑的就不用。所以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比较简略。裴松之比陈寿晚一百五十年,这时三国时的史料又涌现出很多。因此文帝刘义隆【407-453】就让裴松之作注,把《三国志》这个作品丰富一下。裴松之的方法大致六类,主要就是列举各家观点,增加了事件和人物。据说裴参考了二百四十种材料,但实际可能没那么多,一言概之,经过裴松之的扩写后,三国的历史就变得丰富了很多。《三国志》也由陈寿时的三十六万字,扩展到了六十八万字。
【敦煌藏经洞出东晋三国志抄本】
已知《三国志》最早的刻本,是北宋国子监本,大致刻于1003年,但没有传世本。最早传世本为南宋刻本,主要有杭州本、衢州本、建阳本等,其中衢州本较多。
【南宋建阳刊本-日本宫内厅藏】
说完创作素材《三国志》,我们现在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早期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本是嘉靖本,卷首附有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修髯子(张尚德)引言。同时,其卷首还附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文;
弘治甲寅 (1494年) 仲春序: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因为有弘治序,所以多人以为在嘉靖本前还有更早的弘治本,但至少在笔者研究时,这一本还未发现。
【嘉靖本《三国演义》】
【明万历武林夷白堂刊本《三国演义》】
看上图可知,《三国》有一处和《西游》很不同,就是在明刊刻本上清楚写了此书是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也就是说,作者叫什么很清楚,但就是不知道他是谁,生活在什么时候,是哪里人。但是根据刻本我们可以知道,作者肯定是早于1494年的。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去哪找这个人。
宁波天一阁藏的《录鬼簿续编》里记录过一个叫罗贯中的人,这本书的作者据考证是贾仲名【约1343-约1423】,他在书里有介绍,他和罗贯中是忘年交,同时又说二人曾在至正甲辰复会,别后又六十年,竞不知其所终。至正是元朝最后一个年号,甲辰则是公历1364年,也就是说,至少在1364年时,罗贯中还在世,但就是不知道年纪多大了。而作者在甲辰后至少又活了六十年,那他在甲辰时最多三十岁上下,而通常说忘年交,起码要大二十岁,这么一算,在甲辰时罗贯中应该五六十岁了,最小也要四十岁上下。那大致可以推算,罗贯中的生卒年月应该1363±40。
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罗贯中生活的年代和《三国志演义》刊刻的年代差距太远了,差了至少一百年。而直到今天,并没发现《三国志》在元末明初流传的记录,不光没发现稿本和抄本,连当时人的记载和谈论也没有,这就非常不正常。
造成这种情况有四种可能;
第一就是人搞错了,这个罗贯中不是编《三国》的罗贯中;
第二就是作者另有其人,是刊刻的人随便找了个名字;
第三就是没搞错,就是这个罗贯中,但是稿本发现的晚;
第四就是早就刊刻了,我们没看到而已。
而且还有一点,弘治序里说罗贯中是东原人,也就是山东人,而《续编》里说他是太原人,也就是山西人。
和《西游》一样,至少在今天,《三国》作者问题还无法敲定。但笔者认为,早刊没看到的可能很小,不足10%。稿本发现晚的可能不能排除,但几率也很小,不足10%。另有其人可能性大一点,40%左右。但如果认为另有其人,作者又会是谁呢。如果认为人搞错的话,那世间必须还有一个罗贯中,这个方向的研究最多,但还是没有铁证,算40%吧。
明日如有闲暇,再写《红楼》《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