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在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所上《进五规状》中,以史学家的精确,对北宋太祖太平兴国四年(979)以前的分合治乱,作了具体的分析,据之统计,可知自秦统一(前221)到北宋平北汉(979)的1200年间,分裂时期凡634年,占53%,其中魏晋南北朝400年(189一589),分裂时期380年,高达95%。
就分裂的形式而言,有“九州幅裂”的多边分立之局,南北对峙之局,以及“海内三分”的鼎峙之局。
谈到天下三分,人们总是自然地想到魏蜀吴三国时代。
但天下三分的政治设计并不始于三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下三分之局也不止于三国时代。
1、三国以前两次未遂的三分天下设计秦统一天下以后,三分天下的设想,最早出现于秦末大乱刘、项相争之时。
当楚、汉主力胶着于荥阳,属于刘邦的韩信率军取得齐地之时,“(韩信)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有淮泗之地”,实力足以与刘、项鼎足而三。
盱眙人武涉往说韩信: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齐人蒯通也向韩信建言:
“当今之时,两主(刘、项)县(悬)命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
倘若韩信听从了武涉、蒯通的建议,秦汉之际的历史将要改写,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刘秀平定关东,巴蜀的公孙述、陇西的隗嚣尚割据一方。
“(光武)帝积苦兵间…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隗嚣之西是保境河西的窦融,“帝闻河西完富,地接陇、蜀,常欲招之以逼嚣、述”,遂致书于融:
“今益州有公孙子阳(述),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王者迭兴,千载一会。欲遂立桓、文,辅微国,当勉卒功业;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
这里的“三分鼎足”,是以陇蜀(蜀公孙述、陇隗嚣)为一方,河西窦融为一方,光武帝为一方。
《文苑英华》卷九一○杨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亦谈到“非如马援遨游二帝之都,不学窦融自保三分之重”。
如所周知,由于窦融的归附,刘秀“得陇而望蜀”,最终平定嚣、述,挫败了陇、蜀特别是巴蜀参与三分天下的第一次尝试。
2、东汉未年三分天下的设计与现实诸葛亮和鲁肃的三分割据之策作为三分天下的典范设计,当然是建安十二年(207)诸葛亮著称的“隆中对”,这一设计不仅仅止于“三分割据纡筹策”,而且作为蜀国的国策被贯彻施行,并在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然而汉末三分天下的设计,“隆中对”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早的。
早在建安五年(200),鲁肃在与孙权密议时,即已提出: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由于“隆中对”的赫赫声名,提到“鼎足”,似乎就是指诸葛亮所规划、所促成的魏、吴、蜀三国并立之局。
而鲁肃密议中所谓“鼎足江东”,后世史家每存疑虑。
上引鲁肃密议,《三国志集解》谓:
“《通鉴》‘鼎足’作‘保守’,何焯曰:此时何缘便知为鼎足乎,亦事后傅会之词。或曰:是时先主无尺土,何云鼎足?”
田余庆先生认为“鲁肃之议中的鼎足,并非预指以后出现的魏、蜀、吴的三分,而是指扬州孙权、荆州刘表和北方曹操这三种力量并存的局面”,并指出鲁肃、诸葛亮二论先后不同,二论的细微性、条理性和准确性亦有异,但就“在当时被人主重视的程度及求其实现的实际意义而言,鲁肃之论较《隆中对》似有过之”。
如果与鲁肃所谓“鼎足”的另外两方为刘表、曹操,那么将置袁绍于何地?
袁绍在当时割据群雄中应是实力最为雄厚者。
其次,细绎文义,可知上引鲁肃密议的核心目标是“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何者?”以下即是对这一核心目标的阐释。
“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则是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故《通鉴》本条将“鼎足江东”改为“保守江东”,胡三省注则讥评“江东君臣上下,本谋不过此耳”。
如果刘表为“鼎足”之一,何以鲁肃在“天下无衅”的情况下,第一步便“剿除黄表进伐刘表”,使鼎足失衡,从而偏离他为孙权设计的核心目标?
鲁肃所谓“北方诚多务”、“观天下之衅”,当即指袁曹之争。
鲁肃与孙权密议之时,正当官渡之战爆发之日。袁绍与刘表有交,他曾遣使向刘表求助,袁绍讨曹操檄中亦有“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以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之语。
但刘表许袁而不至,“亦不援曹操,且欲观天下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