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指,三国演义中的三分天下指的是什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8 17:09:24

刘表的属下、荆州名士韩嵩和刘先都劝他:

“今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敝可也;如其不然,固将择所宜从。”

可知刘表被公认为袁曹两雄之外的第三支重要势力,他之“拥甲十万,坐观成败”,实际上是想鼎足“中立”于袁、曹之间,即如范晔所论:“欲卧收天运,拟踪三分。”

这里的“拟踪三分”,当即指效法当年武涉、蒯通故智。

刘表本质上是一个儒生、名士,他统治荆州期间虽致力于学术文化事业,却不留意于政务和军事,“言不及军旅之事,辞不逮官曹之文”。

投奔他的名士杜袭和裴潜,都说他不是能够托身的“拨乱之主”和“霸王之才”,他自己虽想“拟踪三分”,但在当时群雄争衡的动乱时代,非但不能与袁、曹三分天下,甚至不遑自保。

其下属荆州名士韩嵩、刘先和蒯越也这样看,故他们力主刘表投降曹操。推测鲁肃也不会将缺乏自立能力的刘表算作鼎足的一方。

鲁肃所谓渭“鼎足江东”的另外两方,应当是北方的袁绍和曹操。

唯其如此,他才将“剿除黄祖,进伐刘表”作为实施和巩固“鼎足江东”局面的第一步战略行动,即趁北方多务,占领荆州,“竟长江所极”,以便稳固其鼎立之势,然后徐图天下。

鲁肃所谓“竟长江所极”,通常理解为占有今天概念上的长江上中下游全流。

实际上六朝长江上流率指当时荆州境内的长江流域,即西至建平郡(治今四川巫山县)的长江干流,北至其支流汉江中游,故占领荆州,就是“竟长江所极”。

3、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天下三分

当时北方割据政权林立,即司马光《进五规状》所谓“群胡乘衅,浊乱中原,散为六七,聚为二三”。

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指,三国演义中的三分天下指的是什么(5)

其实割据政权最多时尚不止六、七,如东晋义熙五年(409),北方即并列有后秦、西秦、北魏、南燕、北燕、北凉、南凉、西凉、夏等9个政权。

至于“聚为二”,盖指后赵329年灭前赵时(当时除辽东慕容氏和河西张氏外,中原地区皆为石勒所统一),以及后来苻秦统一整个北方时。

而在后赵、前秦相继统一中原之间,曾有过前燕、前秦与东晋三方鼎峙之局,这一局面从352年慕容儁灭冉魏称帝,至370年前燕为前秦所灭,维持了近20年。

367年,前燕执政的慕容恪因患疾病,对接替他的人选作了交代,其中就谈到:

“今南有遗晋,西有强秦,二国常蓄进取之志,顾我未有隙耳。”

慕容暐亦称“今关右有未宾之氏,江吴有遗烬之虏”。

前燕君臣每以“秦吴二虏、二寇”为言,显然如《资治通鉴》胡注所说,“以(东)晋(前)秦为二寇”。晋则以秦、燕为“二寇”、“二虏”。

《资治通鉴》卷一○一“东晋海西公太和三年(368)九月”条,载前燕尚书左仆射悦绾鉴于“燕王公、贵戚多占民为荫户,国之户口,少于私家”,上书称“今三方鼎峙,各有吞并之心”云云。

此“三方鼎峙”,即如《通鉴》胡注释:“谓燕、晋、秦也。”

亦即《晋书·慕容儁载记》中常炜所谓“三方岳峙”之意。

建立前燕的鲜卑慕容部南下之时,山西、河北乃是刘渊、石勒纵横之地,因而阻碍他们南下的不是晋朝而是匈奴、羯胡;其次,前燕统治集团中,包括一大批西晋末年大乱时流亡到辽西的中原世家大族。

因此,前燕创始人慕容廆为了争取汉族人民的同情,并使南下师出有名,便接受了东晋的封爵,以取得“敷宣帝命,以伐有罪”的政治优势。

及至永和八年(352)慕容儁灭冉魏,即皇帝位,才不得不与东晋断交。

前秦、前燕初无正式外交关系。

太和四年(369)桓温伐燕,燕遣使乐嵩求救于秦,王猛主张救燕,苻坚亦欲与燕连横,秦遣邓羌率军二万救燕,并遣使姜抚报使于燕,从此双方使节络绎。

前燕梁琛使秦返燕,认为“今二国分据中原,常有相吞之志;桓温之入寇,彼以计相救,非爱燕也”;“况今并称大号,理无俱存”。

前燕求救前秦时,“许割虎牢以西赂秦;晋兵既退,燕人悔之,谓秦人曰:‘行人失辞”,370年,前秦遂发兵攻燕。

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指,三国演义中的三分天下指的是什么(6)

因而东晋、前燕、前秦三方鼎峙之局只维持了19年,至370年前秦灭前燕(370)告终,进入前秦东晋南北对峙之局。

但这一南北对峙之局也是短命的,13年后爆发淝水之战,北方再次陷入多边分立的混乱之中,又经过半个世纪左右,到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才正式进入近个世纪的南北朝时代,直到534年北魏分裂。

4、南北朝后期的后三国时代

《通典·州郡·序目上》:

“自东西魏之后,天下三分,梁陈有江东,宇文有关西,高氏据河北。”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六“天下再三分”条,称东西魏分立,是自汉末三分之后的“天下再三分”:

“起庚午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孝武帝为高欢所逼,奔长安讫丁酉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周灭齐,仍为南北,凡三方分跱四十四年。”

以陈、齐、周三国比魏、蜀、吴三国,当时人及唐人即作如是观。

如果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始奠其基算起,到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天下三分凡五十余年,倘若从220年曹丕称帝三国始有其一,或者从次年吴蜀爆发夷陵之战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稳定下来算起,天下三分约四十余年,适与梁陈、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三方分立时间相仿佛。

东西魏分立之初,东魏前承北魏版图、人口之大部,鲜卑或鲜卑化的北镇兵士之大部,以及经济上发达地区之大部,梁、陈也是前承东吴以来遗业,相对而言,西魏北周的“三分之业”确实是宇文泰集团荜路蓝缕地开“创”和拓“定”出来的。

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指,三国演义中的三分天下指的是什么(7)

通过东西魏间的激烈对抗,特别是五世纪中叶爆发的侯景之乱所引起的关中、山东、江南三方势力的重新洗牌,三分鼎立之业中的西魏北周一足方始稳固下来,三国鼎立的现实格局也终于被三方承认和接受。

据《陈书·孔奂传》载,天康元年(566)四月陈文帝病重,以太子柔弱(时12岁),拟传位给弟弟安成王陈顼,所谓“今三方鼎峙,生民未义,四海事重,宜须长君”。

在唐初官修的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中,“三国”仍是魏蜀吴的特称。

但在佛藏史传中,却常见以“三国”指称南北朝后期鼎峙的三方政权。

唐人丘悦《三国典略》,即径以南北朝后期山东、江南、关中政权为三国。

《旧唐书·文苑中·丘悦传》:

“丘悦者,河南陆浑人也。亦有学业。…睿宗在藩甚重之,官至岐王傅。开元初卒。撰《三国典略》三十卷,行于时。”

《崇文总目·史部编年类》著录该书云:

“《三国典略》,三十卷,唐汾州司户参军丘悦撰,以关中、邺都、江南为三国。起西魏,终后周,而东包魏北齐,南总梁陈,凡三十篇,今卷第多遗,自二十一以下卷阙。”

又《玉海·艺文·杂史》“唐《三国典略》”条:

“自元魏分而为东西,西魏都关中,后周因之;东魏都邺,北齐因之。梁陈则皆都江左。悦之书,首标西魏元而叙宇文泰。”

5、为何天下三分如此之多?

由于东汉以前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在地域上主要表现为东西之别,因而政治上也常常形成东西对立,如战国时关东六国联合抗击关中的秦国,称为“合纵”,即形象地显示出从北方的燕到南方的楚所构成的东方联合阵线。

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指,三国演义中的三分天下指的是什么(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