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入
看下面的文字:
老汉把手指让蛇咬一口,手臂大肿,他立即用草药敷上,肿就消退了。看热闹的人都大声地叫好。张士根更惊得呆住了,这使他想起三年前的一件事来:
那是一个灰云迷蒙的早晨,四明山浸在白茫茫的雾水里。看不见对面的行人,也看不清脚下的路。他跟隔壁的周宝六去金鸡岭扒柴。他们昂着头,一边唱着小曲,一边走。走过一个山垄,冷不防"飕"的一声,从斜旁窜出一条手秤杆那样粗的大蛇,那也是一条绿绿的五步蛇呀!它在宝六的脚趾上咬了一口。宝六,她没走出三步,人就痛得晕在地上了。张士根急得高声喊:"救命!"但等到人们赶到,把她抬回家里,伤势已经很重了。请了医生看,也没办法,说:"晚了,要是在刚咬的时候,把脚趾剁掉就有救了。"这样,十二岁的周宝六,大叫大嚷,在地上翻来覆去地滚了一夜,死了......
张士根想到这里,打了个寒噤。
那老汉,把手上的草药拿掉了,皮肤已恢复原来的颜色,只留下米粒大的一个小红点。他拍拍胸脯,向周围的人介绍自己。——《蛇医传》
分析:第二段是插叙,交待了五步蛇咬人是要致人死命的。插叙的内容与眼前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读者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探究
(一)什么叫插叙?
插叙是在记叙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插叙完以后,文章要接着原来的叙述线索叙述。
(二)插叙有何作用?
插叙能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文章波澜起伏,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主旨更加鲜明。
(三)常见的插叙的方式有哪几种?
1.联想式: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出插叙内容。
2.转述式: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叙说进行插叙。这种方式往往用"听人说""据说""有人说"等引入。
3.直述式:不借助作品中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直接在文中插叙一件事,多用"原来""过去""曾经""后来"这些表时间概念的词来引入。
思考:找出下文中的插叙,并体会其作用。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好吧,就明天。"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分析:
下列句子是插叙。
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2.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3.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4.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