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诸葛亮在这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谈古论今,关注社会,洞察天下大势。
诸葛亮在南阳除了耕种土地以外,广交士林,和他来往最密切的一个是徐庶,一个是孟公威,他们经常在一起相互切磋学问。
曾经有一次,这些人在一起相互讨论以后能当什么官,有的说能当郡守,有的说能当刺史,别人问诸葛亮能当什么官,诸葛亮但笑而不言,没有回答。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在南阳和这些朋友们交往的时候,已经有胸怀天下的大志了
在躬耕于南阳期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人,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他,就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的少年。
史书上说他读书是"独观其大略",也就是看个大概,但这绝非不求甚解,相反他很善于领会书中的实质内容,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名师的指点下,诸葛亮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于诸葛亮的形象,有一件物品经常出现,那就是他手中的羽毛扇。
羽毛扇已经成为诸葛亮的一个象征,代表着诸葛亮的智慧与才能。
关于诸葛亮羽毛扇的来历说法有很多,有一种说是他的岳父黄承彦送给他的,羽毛扇是用鹅翎扎起来的。
因为鹅天性是比较机警的,有点风吹草动它都能察觉到,岳父送给诸葛亮鹅毛扇,也是希望他在辅佐刘备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运筹帷幄。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
短短十四个字,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持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躬耕乡野的这段经历,让诸葛亮获取了丰富的学识和开阔的眼界,也形成了淡泊的心性和儒雅的风度。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与荆州刺史刘表是连襟,有了黄承彦的这层关系,诸葛亮与荆州政界和军界人士的接触就更进一步了。
通过这些渠道,身居草庐的诸葛亮能够更迅速地了解时局的发展和朝廷、诸侯的情报信息,这些情报对于诸葛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拿出的《隆中对》,就是他此前对天下形势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正确分析之后所形成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