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着实有些长了,但其妙就妙在丝毫没有拖沓冗余的感觉,甚至是有拓展视野的,没去过也没有机会了解北京的胡同,一直是个盲区,而今是有些了解的了。
这几天把第一个墨囊写完了,换了个墨囊
尽管对于北京胡同不甚了解,读到文中一些地方,还是有极大的亲切与熟悉之感——这胡同可不是与那生养我的村子,有几多相似相通之处?
抄读的过程中,也不时在想,当今的北京人还如汪老文中所言,又是否认同?
从胡同的特点,起源到胡同的文化,再到生活在胡同里北京人,最后到胡同的衰败没落。“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也正如文中所言“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是历史、经济发展的必然。
就像西安,当年或许也有一般的胡同,如今虽是没有了那么多的胡同,可是啊,城墙脚下的学院门,蛤蟆陵,乃至成为旅游景点的钟鼓楼、回民街,却依旧以另一种形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