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八章/《老子》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
①上善:最高等的善。若:像。
②处:停留、居住之意。
③几(ji:一声):作“接近”解。
④地:低下、卑下的意思。
⑤渊:深的意思。
⑥正:行政的意思。
⑦尤:怨咎。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总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可亲,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招来怨咎。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释】
容:形容、描述。
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畏:畏惧,害怕。
俨:端谨、庄严、恭敬。
容:外表,引申为容貌。
涣:涣散,形容水缓慢散开。
敦:厚道,诚恳。
朴:没有加工的木材。
旷:空旷,旷达。
混:从水,昆声,大水流过。与浑通用。
浊:浑浊。
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枉:屈、弯曲。
敝:凋敝。
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
式:法式,范式。
见:音xian,同现。
明:彰明。
伐:夸。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释】
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数:计算。
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
的。
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强:刚强、果决。
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辩:巧辩、能说会道。
博:广博、渊博。
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
既以为人已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
利而不害: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
6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3.《大学》(节选)/《礼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64.《中庸》(节选)/《礼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65.《孟子》一则/《孟子》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释】
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慊:快,痛快。
告子:名不详, 可能曾受教于墨子。
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
闵 :担心,忧愁。
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其人:指他家里的人。
病:疲倦,劳累。
耘,除草。
诐辞:偏颇的言辞。
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
遁辞: 躲闪的言辞。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就是拔禾苗的人,这不但是没有用的,而且是又加害损伤了禾苗。”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66.《逍遥游》(节选)/《庄子》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注释】
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魏王:即梁惠王,又称魏惠王。
贻:赠送。
瓠:葫芦。
树:种植、培育。
实:结的葫芦。
石:(dàn)形容容积。
举:拿起来。
瓠落:(hù luò)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呺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为:因为。
掊:(pǒu)砸破。
龟: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洴:(píng)浮。
澼:(pì)在水中漂洗。
絖:(kuàng)丝絮。
方:药方。
鬻:(yù)卖,出售。
说:同“悦”,取悦。
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将:统率部队。
裂:划分出。
一:同一,一样的。
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
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作品简介】
《五石之瓠》选自《庄子·逍遥游》,惠子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的“不龟手之药”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作品赏析】
五石之瓠,意思为可容五石的大葫芦。庄子的《五石之瓠》借助寓言,表达旨意的写作手法带我们领略了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
第一部分,其实是庄子借惠子的口,说出了“大而无用”的道理。其实是在说庄子自己,庄子的言行,缥缈无踪,空洞隐晦,与当时的大争之世完全不合拍,庄子生活的也苦闷,没有发泄和施展才华的地方。第二部分,庄子给惠子讲述了外地人用不龟手之药,最终“裂地而封”的故事,这一段纯粹属于自我安慰,庄子的本意是在说,觉得我的思想空洞乏味的人,其实都是没有智慧的人,非常有一种怀才不遇满腹牢*的味道。第三部分,庄子引申出江湖的概念,既然你们不理我我也不理迷们,我抱着我的大智慧放归江湖不再受凡尘俗事的打扰,安心的做一个隐士。
全文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创作背景】
庄子身处社会剧变的动乱时期,既不愿为求高官厚禄而与他人同流合污,又不愿积极抗争、匡时济世,只能化为愤世嫉俗之情,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现象。后人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散文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1]在先秦散文中别具一格,鲁迅称之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是庄子后学所著。
【作者简介】
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不愿做官从政。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过着隐居生活。唐玄宗时追赐庄子为“南华真人”,其所著书《庄子》被崇奉为《南华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