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春暖花开的日子,儿时的伙伴照例又来电话:“天暖和了,回老家看看吧,地里的油菜花正开着呢!”
久久蜗居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接电话时仿佛随乡音吹来一股和煦的春风。欣然想起,又到了东风拂绿柳、陌上有桑芽的时令了。
故乡位于江淮之间,是“孔雀东南飞”的故里。那里濒临长江、面向巢湖、背倚大别山,虽不富裕但山清水秀、民风淳朴。33年前,我从那片丘陵地走进军营,这些年来,故乡的一草一木无时不萦绕在脑海里,特别是老家春天的胜景。
记忆中,故乡的春天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粉画,是一张宁静而又繁忙的春耕图:
云雀在蓝天上欢唱,远山的红杜鹃丛丛簇簇,像秋天的火烧云,苜蓿如紫色的绸缎在微风中抖着波浪,金黄色的油菜花漫山遍野,打猪草的孩子们提着竹篮,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追逐、欢笑……
这是个美不胜收的季节。就在时尚的都市人正忙于赏樱花、摘草莓、踏青郊游时,印象中,我那勤劳睿智、质朴厚道的家乡人,已牵起耕牛,套上犁耙,走向田野……
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要去精心播种,他们要去找寻自己的快乐生活,他们还要用特有的方式去祝福去祈愿。
立春后,经过一冬冰封霜打的田地,土壤松软,杂草萌芽。这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忙着“烧秧田”了。首先选一块近舍、向阳、肥沃、水源充足的农田作为秧田,选好后要精翻细耕,晒干后再耙成墒。而后取晒过一冬的干牛粪,用干稻草包紧扎实,再把这些“牛粪包包”运到秧田排整齐,用土覆盖,两侧留好通风口后点燃。干牛粪特别耐烧,几垄地通常一烧就是两三天。秧田烧好后,土壤更加松软肥沃,而且杂草灭绝,这时放水浸沤,泥土细如面粉,富含养分。清明前,将浸泡发芽的稻种均匀撒入平整如镜的秧田,再经过施肥、晾晒、浇灌,按整套程序细心呵护之后,不出半个月,你就会看到,青翠欲滴的秧苗如绿色地毯一般跃然呈现。
每当“烧秧田”的时候,田野中燃烧的稻草轻烟弥漫,和农舍里飘出的袅袅炊烟糅合在一起,再加上空气中新翻泥土的氤氲气息,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春耕图。
家乡的春天里,有一道美食让我至今想起来垂涎欲滴,这种非常廉价的食品叫“芽稻粑粑”。遗憾的是,从军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尝过它。每年春天,在浸泡稻种时,有意多泡三五升,种子刚一萌芽,即刻捞起来晒干,去壳拌糯米磨粉,再加适量水搓成团,或煮或煎,或蒸馏或烘焙,口感甜甜沙沙糯糯的,香滑爽口,味道真是好极了。世上美食有千万种,为什么家乡父老不嫌麻烦,钟情于斯?后来我才知道,父老乡亲们爱吃“芽稻粑粑”,不仅仅是为了美味,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吃了水稻种子做的“芽稻粑粑”,意味着“有种”,预示着这一年将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家乡的春天里,清明节最紧要的事就是“上坟”,这是个肃穆的日子。这一天,通常都是细雨纷纷扬扬,如离人泪。“上坟”时,一家人挑来新土培整坟茔,精心准备鸡、鱼、肉三牲祭品,外加烟酒,整齐摆放坟前,接下来烧纸钱、放鞭炮,叩头祷告,祈福祝愿。望着老人那满眼泪花、那一脸虔诚、那一腔离愁,当时我心里五味杂陈。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天,想起孩提时代的清明节,心头的离愁别绪仍是丝丝缕缕。
烟雾迷蒙的早春田野,香甜可口的“芽稻粑粑”,山中坟茔前虔诚跪拜的双亲……那些关于故乡春天里的细枝末节、点点滴滴,如一汪清澈的山泉,滋润着一个农家少年慢慢长大、慢慢变老。那些在大脑沟回中挥之不去的故园印象,如一组组跳动的音符,这音符撒落在思乡的琴弦上,激励着远方的游子在他乡的春天里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