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对于清明节的印象,恐怕最贴切的表达就是杜牧这首《清明》了。
纷纷的细雨,加上淡淡的忧伤,这便是清明模糊的面貌。其实,即使没有雨,清明节的悲伤氛围还是挥之不去的。而清明之所以让行人断魂,肯定和扫墓脱不了干系。那么,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从何而来的呢?
作为二十节气之一,清明节最初的节庆形式是与扫墓无关的。在我国古代,只有贵族死后才能享有墓葬的待遇,老百姓是没有墓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等级制度不再那么严苛,普通群众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墓地,但那时只能叫“坟”。贵族在清明节进行墓祭,而百姓只能举行家祭。这个习俗渐渐流传开来,并定期在清明节举行,清明节渐渐成了扫墓祭祖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