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来源,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传说和寓意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03 00:37:19

【村长晓佳一】用文字记录农村生活,书写三农问题,解读社会焦点!敬请点击关注!

清明既是节气时令,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我国,清明节是要祭祖扫墓的,也是踏青的时节。只是许多人不知道,我们节日那么多,为何偏偏选在清明节扫墓祭祖,添坟烧纸呢?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来源,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传说和寓意(1)

清明由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先祖的信仰与春祭礼俗,古代人类有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在万年之前我国就有墓葬行为和相应的礼俗。而在有记载的典故中,清明节是融合了北方寒食节禁火和冷食的观念习俗。

相传寒食节在春秋时纪念晋国得我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但起源于上古时的改火(钻木取火),周礼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原先习俗有禁烟火、吃冷食,随着习俗发展,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来源,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传说和寓意(2)

古时寒食节禁火105天,不利于民众生产生活,到汉代时禁火一个月,而到了唐代寒食节改成了三天,即大寒时、官寒食、小寒食。宋代以后,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而且清明节也融合了另一个上古节日,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而三月三的习俗原为水边沐浴,称为“祓禊”,后又加入游春、春浴祈福消灾。

扫墓上坟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主要核心,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据史料记载,清明祭祖的习俗盛行在唐宋之后。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来源,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传说和寓意(3)

相传,在唐代,官员清明时节回乡祭扫,时间较长,通常会耽误公事,缺少防务。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因此就有了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

清明活动和各地习俗

清明节活动有很多,仅是我们知道的就有扫墓祭祖,也有地方是添新土烧火纸,踏青是多数人的首选。而在不少地方也存在放风筝比赛,踢足球活动,植树、插柳、荡秋千等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各地风俗不一,清明节也是如此。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来源,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传说和寓意(4)

广东,扫墓称之为扫山、拜山。广东有行清于踏青之分,踏青是郊游、亲近自然,行清则是一家或一族人约定时间齐齐去扫山。

拜山之时,清除杂草,扎纸,摆上祭祀的食物进行拜祭,完成以后就地野炊或者回家聚餐。一些地方还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参加,是庞大的家族聚会,比过年还要热闹。

山东,多个地方必须每年在旧坟上重新加上新土,砌个坟头,为祖先修坟寓意着给祖先加固房屋,以免遭受风吹雨打。所有坟头立好之后就给祖先送纸钱,放鞭炮。

湖南长沙一带将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七”之称,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扫墓祭祀有先后顺序,一般都要先将墓地清理干净,拔除墓地杂草,插上“挂山条子”在墓前拜祭。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来源,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传说和寓意(5)

而上坟祭祖大部分地区都是白天,上午举行,晚上忌讳上坟地。春秋祭祖,清明、重阳两大节日都是我们对于祖先的敬仰与尊重,缅怀已故的亲人,也是中华孝道的传承。

只是当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习俗都变了味,许多习俗也因为一些拙劣的禁令被禁止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对文化民俗的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