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58岁,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他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登岳阳楼》。
结语杜甫的一生,没有给家人一个稳定温暖的家,没有登科及第,居庙堂之高,甚至到死都没能回到家乡洛阳。这些,他都不看重,他看重的是,临死之前,都没能看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他是沉郁顿挫的诗圣,更是忧国忧民的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