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四兄弟顺序排列,古人四兄弟从小到大排行顺序是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9 10:26:45

古代的兄弟排行中有伯、仲、叔、季之分,来表示家中兄弟之间的长幼顺序,《仪礼·士冠礼·郑玄注》说:“伯仲叔季,长幼之称。”简单地说,如果兄弟是四人,那么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古人常用于表字或对人示以敬称。今天就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伯仲叔季”各自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吧。

古人四兄弟顺序排列,古人四兄弟从小到大排行顺序是(1)

伯(霸、孟)仲叔季

“伯”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指人首。引申指第一的意思,如兄弟排行,兄曰伯。《说文解字》中说:“伯,长也。”在宗法制社会,是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国家也是一样,由长子把持国政。故“伯,把也,把持家政也”。包括春秋五霸的霸主,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因那时的伯、霸为通假字,“霸”亦可作“伯”。还因“伯”通“孟”,从周朝时就已经有用“孟”来表示排行老大的称谓,孟和伯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妾媵生的长子称为“孟”,正妻生的长子称“伯”,不过后来统称为长子了。然而,后来“伯”又给延伸为更为广泛的含义,如父之兄均称为伯父或伯。也就是说,父亲所有的兄长都被称为伯父或伯;同样,丈夫的所有兄长,也被称为“伯”。

古人四兄弟顺序排列,古人四兄弟从小到大排行顺序是(2)

孔子排行老二,字仲尼

“仲”字,同中。其本义是指当中的。《说文》说:“仲,中也。”《释名》也说:“仲,中也,位在中也。”引申为中间,如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每季的第二个月)。《仪礼·士冠礼》:“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引申指兄弟排行次序第二,如,仲兄,仲弟;又如孔子,字仲尼。“仲”也被延伸为第二位,《释名·释亲属》:“父之弟曰仲父。”所以,古代就称父亲的大弟弟为“仲父”。还有一种假借的引申,如春秋时齐桓公就尊称管仲为仲父;秦始皇也尊称吕不韦为仲父,其实就是“二爹”的意思。

古人四兄弟顺序排列,古人四兄弟从小到大排行顺序是(3)

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

“叔”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叔”的本义为“拾豆粒”,在古代引申为较小。《释名》曰:“父之弟曰仲父......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还指在兄弟排行中比伯、仲小,处在第三的位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兄弟排行中,一般是老大叫伯,老二叫仲,兄弟多(超过四兄弟)的排在仲以后的,除了老小其他的也都叫叔。“如,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中老三管叔鲜,老四鲁叔旦(尊称周公),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铎,老七成叔武,老八霍叔处,老九康叔封。可见,除老大、老二和老幺,中间从老三到老九都是“叔”。在现代汉语中,“叔”的本义已完全不再使用了,通常用于指父亲的弟弟或丈夫的弟弟。

古人四兄弟顺序排列,古人四兄弟从小到大排行顺序是(4)

周公排行老四,叫鲁叔旦

“季”字,古字形由禾与子两部分组成,子禾即幼禾。“季”的基本义指幼小,引申为对年少者的称呼,又引申指兄弟中排行最小的。《说文》认为:“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需要指出,“季”并不是单指排行“老四”,“季”代表的是兄弟中最小的“老幺”。不管兄弟多于或少于四个,“季”就是最小的那个。如果兄弟只有三个,季就是老三,如果兄弟是十个,季就是老十。比如周文王的父辈就兄弟仨,因他的父亲周王季最小,就叫了“季历”,所以老三是最小,也称为了季。而周武王他最小的第十个弟弟叫冉季载。

“季”由“幼禾”引申指兄弟姊妹排行最小的。古代以季指兄弟排行第四或年纪最小的、最年轻的。《毛传》说:“季,少子也。”“季”又引申指一年四季中每季的最后一个月。因农作物从幼小到成熟,大约需要三个月,所以现代汉语中,“季”又引申为一年四季的季。“季”的本义“幼禾”已消失不用。

古人四兄弟顺序排列,古人四兄弟从小到大排行顺序是(5)

周文王之父季历就排行老三

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女子也是有名字的,只是女子对外一般不称名字,而用姓称。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女子在姓前用孟(伯)、仲、叔、季,来表示大女、二女、三女、幺女。如孟姜女,即为姜家的大女儿;仲子,即为子家的二女儿;季某,季为某姓家的小女儿。也有的家庭不分男女,将兄弟姊妹一骨碌从大到小排下来的。《左传·隐公元年》曰:“惠公元妃孟子”唐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韩愈的《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生三子,一男二女。男三岁夭死。长女嫁亳州永城尉姚挺,其季始十岁。”如果是兄弟姊妹排序,老大为女儿就必须用“孟”而不能用“伯”,即排行为孟仲叔季。你有何见解?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我是“南山老李”。关注我,我们一同聊文化。

古人四兄弟顺序排列,古人四兄弟从小到大排行顺序是(6)

孟姜女,为姜家的大女儿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