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小亦(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猪,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 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几天闺女嘴上常常哼唱这首《春节童谣》,熟悉的童谣,朗朗上口,一年又一年也就这样过来了,孩子们长大了,我也即将步入不惑之年,仿佛这前半生就在弹指一瞬间。小时候的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可以磨豆腐、吃年糕、穿新衣、领压岁钱、听戏曲,长大了,最期待的还是过年,可以回家乡,见亲人,吃团圆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名家都写过关于过年的场景,比如:老舍在《老舍自传》中描述了除夕夜母亲接神迎“太平花”的场景;胡适先生《四十自述》中讲述,除夕被债主上门追债的场景;沈从文先生在《沈从文文集》中也讲过湘西过年的热闹场景;梁实秋先生在《过年》中写道: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而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在《丰子恺自叙》一书中的那篇《过年》,这篇散文记录了丰子恺先生记忆中传统过年的气氛。
丰子恺,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丰子恺
每每读起《过年》,透过作者细腻的笔端,把他儿时的过年风俗习惯和童趣描写的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藏在平凡小事中的年味带有一股浓重的家国情怀。
一年一画一场影似曾相识,仿佛回到梦里的童年时代,时过境迁,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情怀的追忆,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而我却觉得年味再淡却也暖心,无论我们漂泊多远,心都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年的味道藏在每个人心中。
01不同的风俗,相同的年味春节在我们心中属于比较隆重且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
在丰子恺先生的散文《过年》里,记录了儿时记忆中从农历十二月十五到正月十五的传统春节习俗。
在他的记忆中,每年十二月十五,家中的过年气氛开始浓重,家里的染坊店工人十二月十六要返乡,在十二月十五那天,店里都会办一桌酒为他们送行,按照商店的旧历,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讲究:
鸡头向着谁,谁要被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是我家的店规模很小,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很小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对着穴位。
每个地方都有过年习俗,不同的风俗却有着同样的年味。
在我十岁的时候,我家里也开了一家商店,每到大年三十那天,爸爸早饭吃完,就走到店里打开抽屉拿出记帐本对折后藏在上衣内袋里,然后出门一家家上门催债,中午回家吃完午饭后,又继续出门催帐,如果在大年三十这天旧帐没催回,过年期间就不能再催了,只能等到大年十五之后再催。
庆幸的是,在传统的世俗眼里,今年帐今年清,来年才能迎来新的财源,所以欠债的客人们都会主动结清帐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爸爸四点多就会回到家里,然后准备墨汁写对联,我们几个孩子就围在一起帮忙打下手递浆糊贴对联,而妈妈则是在准备各种祭祀用的东西,大家一起围着餐桌吃年夜饭,收红包,到了十二点整,随着妈妈的那一声鞭炮响,整个村的鞭炮声也随之响起来,预示着辞旧迎新。
就像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鞭炮声响,爆竹升空, 年近了, 家也近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场关于儿时春节的记忆,无论过了多久,回想起来心中总是飘荡着一片温暖的涟、漪,父母亲的忙前忙备年货,迎财神,而小孩们围成一堆比甩炮,一幕幕的场景似乎就在昨日,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居住场所的变化,很多人觉得年俗越来越淡了,而我去却得无论年俗怎么变淡,不变的是新年的祝福。
02年俗渐行渐远,不变的是新年的祝福在丰子恺《过年》里记载了儿时家乡农历二十三送灶神的细节。
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据说菩萨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这些传统的习俗,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其实很多地方特别是乡下都还保存着,反而在城市里生活就少了一些“仪式”,一是由于工作的忙碌,大家都是从早上出门天黑回家,忙于生活,很难花心思在这些传统习俗上;二是往往注重这些习俗的都还年长者,比如60、70后,两代人的习俗传承成了首要原因。
在知乎上有位网友说,现在的过年都没有这种仪式感,回家大人围在一起天天打麻将,小孩个个捧着手机玩游戏,还是觉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自己准备年货的快乐场景。
画集《子恺漫画》
不管时代怎么变,过年的仪式怎么变少,一家人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就是最暖心最大的团圆,年俗再淡,但不变的是我们心中的祝福。
春联贴在门上,爆竹响在头上,灯笼挂在墙上,年味洋溢心上,出门齐问候,来年吉祥如意,手机拿在手上,祝福发在正点上。
03 年的味道在每个人心中,无论漂泊多远,都请记得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中国春运也被誉为“全球最大规模年度人口迁徙”。
2019年春运已从1月21日开始,到3月1日结束。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消息,1月31日,春运进入节前出行高峰,铁路客流持续走高,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003万人次,同比增长5.2%。
在大众眼里,无论在外多忙碌,钱挣多挣少,过年回家就是心中最大的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博上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过年回家行,他说,自己的家乡在一个乡村,并没有直达车,他只能年二八放假后,乘坐耗时将近15个小时的次列车到市区,接着再到市区火车站坐三小时的客车回家。
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回家就是最大的心安。一声“爸,妈我回来了”就是最大的“年味”。
就像“国民爸爸”高亚麟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常听年轻人说不想回家过年,理由不外乎受不了爸妈的唠叨。或许,他们是急了些,但如我所说,你现在厌烦的唠叨,将来会是最怀念的声音,因为里面都是爸妈最质朴的关心。和年轻人说说话,过年了,再怎么样也记得回家,你的一句“我回来了”,就是爸妈最高兴的事。”
是啊,无论父母怎么唠叨,我们都要回家过年,因为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全家人团团圆圆的聚在一起吃顿热乎乎的年夜饭,陪父母聊聊家常,听父母唠叨唠叨,这唠叨是爱,也是一种对子女的寄托,更是一种浓厚的“年味”。
四、写在最后丰子恺先生以漫画闻名于世,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妈妈的温情中,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在《过年》里有一段丰子恺的描述自己也美术结缘的小故事。
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连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
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一经上市,市场反响非常好,图文传承着风趣、优雅的中国过年美景,那些富有童趣的画是与他童年所感受的温馨氛围是分不开的。
就像俞平伯曾评论丰子恺说到,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丰子恺先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他笔下的年味浓重十足,呈现给我们一副最真、最浓的人间味道。
参考资料:
1、丰子恺:《过年》
2、丰子恺:《漫画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
作者:程小亦 85后榕城女子,心理学爱好者。热爱文字,愿在笔端的大千世界书写平凡中的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