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是一本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选,书中选录的散文既有关于家庭相处的主题,也有艺术教育的篇目。
但在这所有的篇目中,怀旧是最核心的主题之一。试看《蜜蜂》一篇就知道了。
《蜜蜂》讲述的是一个不能再小的小事了,丰子恺先生有一次在写稿的时候发现案旁玻璃窗上有一只蜜蜂,嗡嗡嗡乱撞不停,但却始终冲不破那扇玻璃窗。
先生随即联想到一个他小时候的细节。儿时祖母家是养蚕的,每当蚕宝宝上山的时候,堂前装纸窗以防风,为了燕子常出入,纸窗上开了一个碗大的洞,当做燕子的门。
丰子恺先生于是想到,假如此刻案旁是一扇纸窗,蜜蜂想出去就方便多了。于是先生在文中感叹道,求生活在从前容易得多,不但人类社会如此,连虫类也如此。
这种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在本书的多个篇目中都有体现。或许也正因为怀念,先生对于家中孩童总是格外上心。《世间相》一篇中写道,“我呢,名义上是他们的父亲,实际上是他们的臣仆”。
在与孩童的相处中,仿佛有了找回童心,重回过去的机会。恰如书中所写,丧失了美丽的童年时代,送尽了蓬勃的青年时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时代的我,在这群真率的儿童生活中,梦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
这种对于儿童时期天真的向往不仅是丰子恺笔下的主题,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失去的东西,总是让人在往后的日子里念念不忘。
我们总以为长大之后会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然而丰子恺先生却说,年纪愈小,其所见的世界愈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的眼神里还保有天真,他们还没有被物欲遮蔽了眼睛。生活的琐事还没来得及让他们忘记生活的根本。
而这一切,恰恰是成年人业已失去的。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生活的苦闷正在于此。
儿童因为他们的天真而快乐,那是不是说成年人就将永远失去这种快乐呢?倒也不尽然。
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年代,丰子恺先生在《美与同情》一篇中有这一说法,但随即他又说,“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我们都知道丰子恺先生是著名画家,但同时他还是艺术教育家。先生之所以提倡艺术教育,正是为了让成年之后的人们也可以保有童心,可以“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又和平的世界。”
对于画家而言,他们必须有一种深广的同情心,同时有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这些特质可以帮艺术家们抵御现实生活的种种压迫。
“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唯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丰子恺先生的这段话值得反复品味。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书中有些篇目是以孩童的视角来写的,这些篇目主要讲述的是柳逢春和弟弟如金以及玩伴华明和表哥叶心几个孩子的故事。
这些故事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儿童文学,在这些故事中,先生也刻意加入了许多美术知识,彰显了他作为艺术教育家的一面。
而这样做的目的,在本书的最后一篇《学会艺术的生活》中又强调了一遍: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纯洁无瑕、天真烂漫的真心,使成人之后,不致被动地盲从这世间已成的习惯,而被世间结成的罗网所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