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起而行之什么意思,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30 05:26:56

文 | 获麟采薇

闻道起而行之什么意思,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什么意思(1)

孔子讲学图

公案原文


赵州示众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个什么?”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一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关于这则公案,胡兰成在《禅是一枝花》中拉拉杂杂写了很长,越解越糊涂。依我看,胡的解读多半是夹带私货,跟公案本身干系不大。

这则公案并不难解,我先从一件小事说起。

前两年,我经常去一家儒学传播机构工作做义工,每到周末,那里都会开设公益的国学讲座,向市民免费开放,讲座之后,照例有提问和讨论环节。

有一天,讲座结束,主讲老师照例请听众提问或发表看法,一个年轻人站起来,说:

“老师,你刚才把儒学说的那么好,其实儒学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我们今天学习儒学,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按:这就是赵州和尚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精华和糟粕之分,就是最大的拣择

主讲老师很无奈,答:

“我研究儒学超过二十年,都还没弄明白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你讲一下,儒学里面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按:这就是赵州和尚说的“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

那年轻人结结巴巴发表了一通看法。

等他说完,主讲老师也不评论,只是引用钱穆先生的名言,说:

“大家对传统文化,要有一份温情和敬意。”(按:这就是赵州和尚说的“是汝还护惜也无?”温情和敬意,就是护惜之心

年轻人不服,继续问:

“不分清精华和糟粕,难道要不加区分,一律抱以温情和敬意吗?”(按:这就是“僧问:‘既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个什么?’”

主讲老师无言以对,答:

“我也不知道。”(按:这就是“州云:‘我亦不知’”。

年轻人继续:

“既然不知道,那为什么否定儒学里面有糟粕?”(按:这就是“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赵州的不明白,其实只是不拣择

主讲老师一挥手:

“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按:这就是“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这段对话,我承认对其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不过大体轮廓依旧保留,简直跟公案中赵州与无名僧人的对话如出一辙。

二 吾无隐乎尔


闻道起而行之什么意思,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什么意思(2)

大成殿

上面的小故事只是一个引子,我要写的重点,在下面。

话说《论语·述而篇第七》,记载孔子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我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说:“你们这些后生认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无所隐瞒啊!我没有什么事是不和你们一起做的。这就是我啊。”

这显然是有弟子怀疑,孔子在教学中留了一手,所以孔子作这番辩白。

其实,弟子们的怀疑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子贡不是说过吗: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不就是说,孔子在“性与天道”方面,有所保留吗?

孔子还有一次对子贡说:

“予欲无言。”(《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我不想说话了。

吓得子贡忙问: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您要是不说话,我们学什么呢?

孔子答道: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说了什么呢?四时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可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确实不是孔子的教学风格。

这就难免令弟子们怀疑:孔子是不是藏了一手,没把全部东西教给我们?

孔子察觉弟子们的怀疑,因此郑重强调“吾无隐乎尔”,还特意补了一句:

“我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里的关键,是“行”字。

钱穆先生解得好:

孔子在语言方面,或许有所未尽,但他的行动却是显明昭著、人所共见的。诸弟子只知道学孔子之所言,却不知道学孔子之所行,岂不闻身教更胜于言传?孔子至圣,身与道合,行与学化,其平日之一举一动,笃实光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莫非妙道精义之发,又岂是语言文辞所能涵括?又何必转化为言辞,然后可学?

读了钱穆先生的阐发,文章开头公案中赵州和尚的几句话就更好理解了。

孔子说:“吾无隐乎尔”,这就是“至道无难”,因为最高妙道,孔子都用语言和行动一一演示过了。

只学孔子之所言,不学孔子之所行,这就是“唯嫌拣择”,因为言行本不二,弟子们非要二选一。

“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

孔子说“君子其言也讱。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意思是,话好说,事不好说,所以作为君子,说话一定要慎重,宁可显得木讷一些。

孔子做十件事,未必说一句话。如果选孔子之所言,而弃孔子之所行,岂不是丢了西瓜,捡个芝麻?这样的拣择,是明白还是不明白?

更有甚者,即使单是语言,也未必人人能做到“照单全收”,很多人读《论语》,不是也主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吗?

哲人其萎,孔子的行动早已埋藏在历史的尘埃里,只有片言只语流传下来,这是第一重拣择(言行分离);《论语》从孔子的语言中,选出一小部分,汇编成书,这是第二重拣择;再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第三重拣择。

经过三重拣择,对“至道”还能明白几分?

赵州和尚说自己“老僧不在明白里”。

这说明,赵州和尚确实是个明白人。

三 颜回不拣择


闻道起而行之什么意思,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什么意思(3)

孔子周游列国

在孔门弟子中,能做到“不拣择”的,只有颜回。

《论语》中,孔子评价颜回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孔子跟颜回谈话一整天,颜回从来没提出过不同意见,像是很愚笨的样子。这就是不拣择。

《论语》中还有一则,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颜回对孔子说的话,无所不悦,同样是不拣择。

《庄子·田子方篇》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更加传神: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颜回对孔子亦步亦趋,这就是对孔子的行动的不拣择。

对比其他弟子怀疑孔子留一手,颜回确乎更胜一筹,所以孔子夸他好学。

四 《论语》中的拣择


但是《论语》中也有明确主张“拣择”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就是拣择。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也是拣择。

这又怎么说?

关键是在赵州和尚说的第一句话:“至道无难”。

赵州和尚也好,颜回也罢,他们的“不拣择”,都是针对“至道”而言的,并不是说对一切都不拣择,那岂不是成了是非不分、黑白不辨了吗?

可是,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该拣择,什么时候不该拣择呢?

这就要看一个人的眼力如何,要看至道当前,你是不是认得出。

《老子》说:“上士闻道,起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中士和下士的差距在哪里?

第一条儿,就是眼力。


原创不易,请多支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