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穿越文”广受追捧,文中的主人公往往在某种外力的驱使下穿越到古代,附身于某位风流倜傥的贵族王侯身上,从此成了逍遥快活的贵族,人间之福享之不尽。一说起古代的贵族,大家肯定都知道最普遍的有“公、侯、伯、子、男”这五个不同的爵位。在古代,这些爵位通常是功臣的凭证,一但被封爵后,荣华富贵享用不尽。若问起来大家最封为哪个爵位,相信大家都会选择“公”。为什么呢?因为“公”的等级是这五个等级中最高的,能够得到的封地也最广,金银财宝也最多。其实大家一直有个误解,那就是在封爵中,公的等级一定高于侯,侯一定高于伯,以此类推。
其实不然,公爵不一定高于侯爵,甚至也不一定高于子爵(春秋霸主楚国的爵位只是子爵,到了楚武王熊通这儿,一怒之下自立为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后建立周王朝,当时他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周武王为了项固统治,决定按功行赏,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封爵制度。封爵制度统一为”公、侯、伯、子、男”五爵制,也就是分成五个爵位。当时的爵位制度是“公、侯是一组,“伯、子、男”是另外一组。“公、侯的等级看似高一些,但“公侯“和“伯子男”并不是上下关系,大家都是平级。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都是平级,为什么还要设立五个爵位呢,直接设立一个“公爵”不就好了?
其实呢,公侯伯子男之间的不同,源自于各自封爵人辈分的不同。如果辈分比周天子高,那么封爵时得到的爵位就会是“公”爵。如果和周天子的辈分相同,那么获得的爵位为“侯”。同时有些获得侯爵的宗室要负责保护周天子周边的安全,在附近重要的地方镇守。假如比周天子的辈分低,那么分封时得到的爵位,就只能是“伯”爵。如果辈分在低一点,那就只能封到“子”爵。而“男“爵和“侯”爵一样,也是任务型的封爵,承担更远一点的军事镇守任务。分封赐爵,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辈分的亲近和疏远之分。每位获封爵位的诸侯,就固定了他们在这个以天子为圆心的同心圆中的位置。
既然大家等级都一样,那发生意见不相同时,或者发生了矛盾了,又该怎么办呢?如果发生了纠纷,第一步是先考虑争执双方的辈分,然后就近找到一个比双方辈分都高的人来和稀泥,当和事佬。封爵制度是一套明确的安排,规范城与城、人与人的关系,谁听谁的,谁有资格介入谁的日常事务。在当时的周朝,只有贵族,直接由天子分封的,才有“爵”。分封的诸候有“国“有“爵”,而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就由“爵”位来规范和决定。从西周到东周时期,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礼崩乐坏,也就是封爵制度不能够充分管来诸侯国国君的行为。封爵制度的逐渐渐失效,这是中也包含着宗法制的危机。
本来明了的的宗法,随着时间,一代代宗室不断扩张,产生了复杂的错乱现象。更产生了混淆与疏离,很多的宗族之间的辈分越难搞清楚。这也导致了封爵的诸侯与诸侯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明确,于是封爵制的作用就越来越小了。说的清楚点就是,本来大家都是亲戚,都按照亲戚辈分的高低关系来行事。但是由于时间久了之后,亲戚也太大太乱了,即便依旧认定彼此是亲戚,但是辈分谁高谁低,谁也弄不清楚了。相应的,也就没有了原先亲戚辈分的情感和忌讳。
到后来,各爵位的最后发生了纠纷,也就不会再按照惯例找高辈分的诸侯来协调。就这样礼崩乐坏,发生纠纷的机会越来越多,解决纠纷的办法却越来越少。这套封爵制度,在西周建立,一步步发展变化了近千年,后来并未随着周王朝的灭亡而消。到了秦汉时期,这套封爵制度才发生了改变,扩大为“二十爵制”,爵位制度才有了高低贵贱之分。汉朝时,大汉王朝的子民,每一个人都有“爵”位,都有一个等级身份,而且不时会上升成下降。
百姓的身份高低细分为二十个不同等级,大汉的朝廷也可以用升爵或者夺爵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在大汉王朝的建立与维持上,这套改良的封爵制度非常重要。看到这儿,读者们应该对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高低贵贱有个了解了吧。起初呢大家都一样大,按照与周天子的辈分亲疏来排位。但是时间久了就无法维持稳定了,所以进入封建时期的秦汉,贵族爵位的等级才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之后的朝代都各有各的改良,但公侯伯子男爵位始终是由高到低的。
参考资料:《史记》、《春秋》、《东周列国志》、《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