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康辉回忆,小学一年级学完汉语拼音,老师马上就教怎么用《新华字典》来查字,从那个时候起,一直到大学念播音主持专业,再到工作,《新华字典》可以说几乎伴随他每一天。
“尤其现在大家经常会拿我们(的发音)作为普通话的标准,我们又拿什么当标准?就是《新华字典》。”康辉说,“在我们的办公室里,《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每出一个新的版本,同事人手一册,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
9月1日,“《新华字典》编纂70年暨第12版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小小的《新华字典》,曾被*总理当作国礼赠人,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很多孩子认识汉字之美的第一盏灯。
2010年12月6日,这个日子康辉记得很清楚,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一则报道,广西崇左龙州县武德乡的一所小学,整个三年级的学生共用一本《新华字典》。那本字典已经被孩子们翻得很破了,扉页上写着几句话“此物值千金,破了伤人心,朋友借去看,千万要小心”。新闻播出后反响很大,于是从2010年到现在,康辉和他的同事们就与商务印书馆一道,每年都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送《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也与很多大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叶圣陶、吕叔湘、王力、袁家骅……1950年,新华辞书社成立,启动《新华字典》编写工作,由魏建功主持、叶圣陶审订。作为一部小型语文工具书,它以较小的篇幅提供最有用的字词形音义信息。一时间,从高级知识分子,到初学识字的儿童,各界群众都借助这部字典学习语文知识。《新华字典》因此成为亿万群众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良师益友。
1953年,《新华字典》出版第1版;1956年,商务印书馆接过出版《新华字典》的重任,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新1版,到现在已出版至第12版。商务印书馆党委*、执行董事顾青介绍,到目前为止,《新华字典》重印600多次,印行超过6亿册,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字典,2016年获得“最受欢迎的字典”“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顾青说:“《新华字典》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时俱进,及时修订。”
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曾经接触过《新华字典》近两版的修订,“他们为了一个地名读音的确定、一个字的增列、一个义项的增删、一个新词的入例,都反复琢磨,甚至开会研讨,甚至奔波千里去听取当地人对地名的意见。剪刀加糨糊、复制拷贝式的粗制滥造,是不能编字典、编词典,也不配称‘典’的”。
李宇明认为,辞书表面上是一个个词条的缀合,其实它内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辞书及其修订,是语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记录,是用辞书的方式对知识系统的整合,反映着、同时也塑造着共同体的“集体记忆”。辞书一次次修订,除了消除谬误、弥补缺失,主要任务就是跟进时代。
《新华字典》本次修订,从2013年开始筹备,于2015年正式启动,商务印书馆组织了3名骨干编辑担任责编,15位资深编辑参与审读,40余名校对人员参与校对。仅校对人员,就对原稿校对15次,蓝样校对18次,专项核查7次。
“每一版的发行之时,也是下一版的修订工作开始之际。”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所长、第12版《新华字典》修订总监刘丹青说,本次修订对字典内容和体例的改进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收字更多;二是读音和用字更规范;三是增补新词新义,反映当代语言生活。
所以,我们能在这版《新华字典》中看到“爆表、众筹、初心、打卡、点赞、二维码、粉丝、黄牛党、截屏、酒驾、力挺、流量、裸婚、秒*、卖萌、逆袭、青蒿素、刷脸、自媒体”等新词。
作为辞书,只有读者查阅了,入目入心,才能发挥作用。《新华字典》主要有两大读者群:一为中小学师生,一为中等文化程度的普通读者。字典每次修订,都特别重视征求中小学教师的意见。
而随着网络和电子媒体的发展,读者的词典使用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年前,《新华字典》就推出了“新华字典App”,用的是新闻联播主持人李瑞英的标准读音。据说这款App在广东有很多老爷爷老奶奶去买——为了听标准普通话读音,他们好去教孩子。
第12版《新华字典》首次同步推出纸质版和应用程序,正文各页增加了一个二维码,用《新华字典》App扫码,就可看到当页所有字头的部首、笔画、结构等信息,免费收听标准读音、观看笔顺动画、查检知识讲解等。
窦桂梅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一个有着30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她讲了一个小故事:
“我父母祖籍山东,发音不那么规范,我又在东北农村长大,周围人发音也不太规范,比如棉袄叫‘mian nao’……上学时候家里非常穷,没有字典,我们就通过糊在棚上的报纸认字。家里我老大,我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我经常领着他们做各种猜字游戏。可是由于有些字就是不认识,于是过年时候我就跟我爸爸提了一个要求,‘能不能给我买一本字典’。终于,爸爸满足了我的要求,于是我有了一本《新华字典》。”
“在小学那个无书的时代,我们家里没有几本书,但是一本小小的字典当了一个无声的老师,为我成为语文老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窦桂梅说,“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他遇到的便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这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新华字典》。”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