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筝古诗,鸣筝和听筝为什么是一样的古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02:40:42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听筝》

鸣筝古诗,鸣筝和听筝为什么是一样的古诗(1)

《听筝》
作者: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解

1、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韵译

鸣筝古诗,鸣筝和听筝为什么是一样的古诗(2)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评析

鸣筝古诗,鸣筝和听筝为什么是一样的古诗(3)

"听筝"应是听奏筝有感。但从题意看似乎应作"鸣筝"来得有味,来得生动。诗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透视心理状态,洞察入微,描写细腻婉曲,十分传神。

赏析

《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李端的这首《听筝》诗,以其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妙而动人的音乐场景。这首诗就像一幅美丽的画,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听筝时的感受和情感。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开篇两句,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音乐和弹奏者的形象。金粟柱的筝,素手在玉房前弹奏,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和谐的画面啊!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周郎顾”的典故,表达了听筝者的情感。周郎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周瑜,他有着极高的音乐鉴赏力和演奏技巧。据说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弹错音,就会回头看过去。在这里,诗人说“欲得周郎顾”,实际上是说弹奏者希望得到听众的赞赏和关注。而“时时误拂弦”则表达了弹奏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常常故意弹错音。这种巧妙的手法,既展现了弹奏者的才华和技巧,也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深深喜爱和欣赏。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妙动人的音乐场景之中。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以及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听筝》不仅是一首写音乐的诗,更是一首表达人性美和情感美的诗歌珍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