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远山河阔,阿熊陪您游山河,大家好,我是阿熊。
今天我们讲述孔庙的奎文阁、十三碑亭。
奎文阁始建于北宋,最开始叫“藏书楼”,后来宋朝丢掉黄河以北的土地,曲阜孔庙就被金国占领,金章宗在明昌二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读音上,“奎”与“魁”同音,“魁”有独占鳌头之意。两者结合可谓意头十足,深受古代科举士人喜欢。《孝经》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奎星在隋朝之后也逐渐被引申为主管文运兴衰的神。“奎文阁”之名,也是喻意孔子为天上的“奎星”。
那么这两个名字,您觉得哪个更好呢?阿熊觉得藏书楼更好,奎文阁虽然多了一些寓意,但是孔子讲过:君子敬鬼神而远之。儒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借助于虚无缥缈的鬼神之力,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鬼神之力,把孔子神化成天上的奎星,恐怕孔子自己也不会赞同。
过了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其中有真草隶篆,是书法爱好者的一大圣地,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大家看十三碑亭,会觉得比较拥挤。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勾心斗角”。其实不是,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清朝统治者的插队,按孔庙的建筑发展规律,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但清帝为彰显自己,将碑硬插在唐宋元碑亭周围。
另外,在孔庙内1172块碑刻中,最重的一块,也是清朝的,那就是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制碑,该碑重35吨,连同赑屃水盘共达65吨之重。大家看这个赑屃和其他的都不一样,大张着嘴,似乎难以承受这块碑的重量,堪称神来之笔。
此碑的石料采自于北京的西山,当时从北京将碑刻好后,沿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运往济宁,中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然后又从济宁运至曲阜,征用了民工600人,耕牛443头。济宁到曲阜90华里,趁冬季寒冷,在行进的道路上泼水使其结冰,巨大的碑身与石刻从冰上滑行前进。文献上讲每天走卧牛之地,这样90华里路行运了整整十五个昼夜,耗费库银600余两。
在此院内,除十三碑亭外,东南、西南两角还有露天碑群,这些石碑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祭庙、谒拜的内容。
在这些碑中,有几块不太引人注意的石碑,从不同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正德年间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
讲到这里阿熊提醒大家一个不太容易注意的事情,那就是作为孔子故里的济宁市,其实还是水浒梁山的所在地。
山东对于中国,犹如耶路撒冷之于西方。按道理来讲,圣人故里,儒家门口,为何流寇遍地,起义不断。
其实,中国的百姓,非常相信儒家伦理这一套,老婆孩子热炕头,好死不如赖活着,除非死到临头,实在活不下去,断然不会揭竿而起。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古代的王朝体制,犹如环环相扣食物链,吃人的,不仅有王侯将相,也有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
有宋江、刘六、刘七、徐鸿儒等人不甘于饿死,奋起反抗,就要被统治者刻在石碑上,以儆效尤,遗臭万年。
但是君不见钟山风雨起苍黄,天翻地覆慨而慷,君不见,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他们的名字不仅不会遗臭万年,反而在这些阴森可怖的碑林中,熠熠生辉,衬托着哪些吃人者的虚伪与可恶的嘴脸。
我仿佛看到一片幽暗可怖的森林中,吸血鬼的墓碑,层层叠叠,虬屈的藤蔓上,爬满了寄生虫,幽林深处,不时传来夜枭的诡笑,但他们不知道,“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最后借用*的词结束本期节目: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大熊逍遥游,获取等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