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导游解说词100字,孔庙详细介绍导游词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04:53:56

(重要提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导游考试教材,权威且全面,全文4086字,建议转发或收藏备用。手工敲字整理,错误在所难免,请多多包涵。感谢所有点赞、转发、收藏的人,祝好人一生平安!)

孔庙导游解说词100字,孔庙详细介绍导游词(1)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位于东城区国子监街,始建于元代,分别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祭孔的重要场所以及中央最高学府和家与行政管理机构。因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两组建筑群紧邻而建,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投资逾亿元将孔庙和国子监修葺一新,成立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于2008年6月14日正式对外开放。

孔庙导游解说词100字,孔庙详细介绍导游词(2)

北京孔庙大成殿

第一部分 孔庙

一、历史沿革

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北京孔庙始建于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

明初孔庙依然破败不堪。明永乐九年(1411年)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孔庙。以后明朝各代皇帝都对孔庙进行了不断地修葺增建。较大规模的建设有明宣德年的大修和明嘉靖年间的增建崇圣祠。

清朝入关后,又多次对孔庙进行修缮。乾隆皇帝为加强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控制,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命令将孔庙的主要建筑改铺黄琉璃瓦,抬高孔子的地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将大成殿由七三开间扩大到九五开间。

民国初年大修孔庙,至1916年形成今天的格局,并成为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

新中国成立后孔庙得到了妥善的维护,1981年孔庙被辟为首都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首都博物馆迁出后,政府拨款大修孔庙,经过修缮后,孔庙恢复了历史格局与规制。

二、主要景观

孔庙坐北朝南,占地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它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有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

(一)先师门

先师门为孔庙大门,是元代建筑风格,单檐歇山顶,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钦定为“先师门”,乾隆皇帝亲自御笔题额。门外两侧各立下马碑一方,碑上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

(二)大成门

大成门为单檐庑殿顶,门内悬一钟一鼓,为祭孔活动之用。每逢皇帝祭孔,鸣钟108响,击鼓360通。钟鼓齐鸣,百官就位,庄严肃穆。

门下两侧陈列乾隆年间复制的石鼓10枚。东西两侧的石鼓旁各立有一碑,东侧碑文记载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刻石鼓的经过,西侧碑是清代大书法家张照草书唐代韩愈所作的《石鼓歌》。张照手书,苍劲有力,刚柔相济,属难得的书法珍品。

大成门前东侧立有加号碑一座,内容为大德十一年(1307年)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孔子在历代所获得的最高称誉。

大成门门前院落有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分列左右。进士题名始于唐代“雁塔题名”。后来,进士题名成为国家行为,凡中进士者国家会出钱立碑,将进士名字刻于碑上,以示褒扬,以垂永久。孔庙内现有进士题名碑198座,共记载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名次、姓名、籍贯。其中元朝仅存了3块,明代77块,清代118块。

(三)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现存大成殿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而成。“大成”二字意为“集大成者”。

大成殿重檐庑殿顶,顶铺黄琉璃瓦,九五开间,殿内铺金砖,形制与故宫太和殿相同。大殿檐下上方悬康熙御笔“万世师表”匾。大殿正中供奉孔子神龛,神龛内供孔子神牌,上书“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字样。主位两旁,设有“匹配”的神牌,供复圣颜子(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子(参)和亚圣孟子(轲)。东西两侧为历代圣哲十二人的牌位,称为“十二哲”。

大成殿院内青砖铺地,苍松翠柏,古树参天。殿前甬道左右列御碑亭11座,西南隅为焚帛炉(燎炉),西北为瘗坎。院中西侧林荫树下有一眼明代古井,井水浅而甘洌。相传当代文人多饮此井之水,以为文思,可如泉涌,乾隆皇帝赐名“砚水湖”。殿前露台西侧有一古柏,因其树枝曾挑落明嘉靖年间的奸相严嵩的帽子,后人认为此树能辩忠奸,故称为“触奸柏”或“辨奸柏”。据说,这株古柏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仍枝繁叶茂,挺拔苍劲。

(四)崇圣祠

位于大成殿北,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现崇圣祠用于展演《大成礼乐》乐舞。

殿顶采用绿色琉璃瓦,它与大成殿之间由重生门相隔,独成一体,绿瓦映古柏,更显幽深清宁。

(五)十三经刻石

原存放于国子监东西六堂,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移至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

“十三经刻石”又称“乾隆石经”。石经的文字出自江苏贡生蒋衡之手。他历时12年,抄写“十三经”文字63万字,字迹工整,一丝不苟。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钦命和珅、刘墉等人考订文字,并动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刻竣。这套石碑共有189座,加上“御制告成碑”一共190座。

“十三经”是儒家学派的13部经典著作,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縠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和《尔雅》。

三、祭孔礼仪

北京孔庙为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与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和曲阜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祭祀孔子的礼仪在古代“五礼”中属于吉礼的范围。清代以来每年在仲春(农历二月)上丁日和仲秋(农历八月)上丁日举行祭孔典礼,又称“丁祀”。届日,午夜过后参加祭祀的人员齐集孔庙。凌晨三时许,祭祀仪式开始,钟鼓齐鸣,奏乐迎神。整个活动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个阶段,天亮时分礼成。如果皇帝亲临祭奠,在大成殿内行礼;如遣亲王代祭,拜位在殿外月台上;如遣大臣代祭,拜位则在丹陛阶下。

祭孔活动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年间的最后一次祭孔活动是在1948年举行的。1989年,孔庙恢复了表演性质的祭孔活动。

孔庙导游解说词100字,孔庙详细介绍导游词(3)

乾隆五登基五十年发表演讲的辟雍大殿

第二部分 国子监

一、历史沿革

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古代国子监称太学,国子学。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士”,于元朔五年(前124年)正式建立太学。西晋时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又在太学之外,为门阀士卒子弟专设国子学。北齐时改称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隋炀帝时改称国子监。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分别设监管理。明清两朝仅设国子监,兼具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的两重功能。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明英宗正统年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扩建。清乾隆年间又进行了改造,增建了辟雍,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历经元、明、清三朝,至今国子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明清两代监学合一,国子监既为中央大学,称国学、太学;又是官署衙门。国子监与其东侧的孔庙构成“左庙右学”之制,所以又称之为“庙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以后,改革旧教育体制,成立了学部,国子监的各项职能归学部执掌。国子监从此完成了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国子监被辟为首都图书馆,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经过政府投资修缮后,国子监恢复了历史格局与规制。

二、主要建筑

国子监位于东城区国子监街,孔庙西侧,坐北朝南,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有三进院落,其布局可用“三院六堂中辟雍,东西两厢敬一亭”来概括。中轴线上一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

(一)前院

国子监正门叫集贤门。门前东西各立跨街牌楼一座,上书“国子监”三字。牌楼原为木质,民国时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敷以彩绘,以假乱真。

集贤门内即国子监的第一进院落。院东有持敬门通孔庙,院北正中为太学门。

(二)中院

太学门平日不启,专为皇帝亲临使用。日常国子监师生只能走两边侧门。进太学门即国子监的中院,国子监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这个院子里。以中间的辟雍大殿为中心,东西侧有六堂,南为三楼黄顶琉璃牌楼,牌楼上南北两面分别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的横额,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左右有碑亭、钟鼓亭,彝伦堂、东西讲堂、博士厅、省(xing)愆(qian)厅分布在周围。院内古树参天,绿草如茵,环境雅静。

1、辟雍

“辟雍”最早见于《诗经》:“于乐钟鼓,于乐辟雍”,是古代帝王讲学的地方,其建筑形制既有“象圆壁以法天”,又有“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的含义。历朝皇帝营建辟雍不绝于史,但只见于文字,未有实物留存。

为庆祝登基50周年举行临雍大典,乾隆决定在国子监兴建辟雍。辟雍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辟雍的设计者刘墉等人本着“复古而不泥古,循名必以务实”的原则,“因心作则”创造性地建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辟雍圜水建筑,整座建筑制度讲究,规制宏丽,使千百年来文献中的“辟雍”呈现在世人面前。

辟雍大殿坐北朝南,坐落在一环形池水当中,圆形喻天,环池四面通桥,池边护以石栏。池之东西南北各有一注水龙头,池中之水由四井通向暗沟从龙头注入池中。注水时,水声轰鸣,十分壮观。辟雍大殿坐落在池中央的台地上,殿基方形喻地。大殿为四角攒尖顶,覆黄琉璃瓦,顶冠镏金宝顶。正面檐下悬乾隆亲书“辟雍”匾额。大殿四面各三间,四面开门,门前出陛。大殿四周有外方内圆的廊柱两层,整个大殿辉煌壮丽,举世无双。著名古建学家梁思成曾把辟雍与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合称为六大宫殿,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辟雍建成后第一次的临雍讲学大典,举行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春二月丁亥日。天子临雍过程大体包括起驾、祭孔、临雍、开讲等环节。

2、六堂

位于国子监中院东西两序,各有堂屋三所,通脊连檐,堂堂相接。每堂有通屋11间,共66间。东序自北向南一次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序自北向南依次为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这六堂是学生上课学习的地方。

国子监的学生来源广泛,主要分为贡生和监生两大类。主要学习儒家经典,还有一些历史、文学、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学习写作“时文”,即八股文,以便应试。

3、彝伦堂

彝伦堂原名崇文阁,为悬山顶式建筑。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明朝永乐年间重建,改名彝伦堂。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横匾,是清康熙皇帝御笔。在未建辟雍大殿之前,皇帝都是在彝伦堂讲学。

(三)后院

后院中间敬一亭及两厢是国子监祭酒、司业等官员的办公处。两侧原有为琉球学生设的琉球学馆,今已无存。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