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表现了郑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yà)以及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左传》本无篇目,篇目是后加的。
郑伯克段于鄢(yān)(隐公元年)
郑,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新郑县等地。郑伯,指郑庄公。“庄”为谥号,下文“武”、“隐”亦同。春秋时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郑属伯爵,故称郑伯。克,战胜。段,庄公之弟。于,介词,在。鄢(yān),郑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隐公,鲁隐公。《春秋》是以鲁国的纪元编年的。隐公元年,即公元前 722 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1〕。生庄公及共(ɡōnɡ)叔段〔2〕。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3〕。爱共叔段,欲立之〔4〕。亟(qì)请于武公,公弗许〔5〕。及庄公即位,为(wèi)之请制〔6〕。公曰:“制,岩邑也,虢(ɡuó)叔死焉,佗(tā)邑唯命〔7〕。”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8〕。
〔1〕 初,当初。这是追述往事的习惯说法,在本文意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的事。娶于申,从申国娶妻(即娶申国国君之女)。娶,娶妻。于,介词,从。申,国名,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县。武姜,“武”是其丈夫武公谥(shì)号,“姜”为其娘家之姓。春秋时对诸侯嫡夫人的称呼,通常是在娘家姓上冠以夫姓。
〔2〕 庄公,武公之子,在位43年。及,并列连词,和。共叔段,庄公之弟名段。共(ɡōnɡ),国名,在今河南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年少的。故称庄公之弟为“叔段”。段后来出奔共国,其子孙以共为氏,故其又称共叔段。庄公与共叔段均是死后才有的名称,史书常用后来的名称来追称历史人物。
〔3〕 寤(wù),通“啎(wù)”,逆,倒着。寤生,胎儿出生时,脚先出来,等于说难产。惊姜氏,使姜氏受惊。惊,使动用法,使……受惊。遂恶(wù)之,就厌恶他。遂,就。恶,厌恶。
〔4〕 爱,喜爱,喜欢。欲立之,想要立他为继承人。
〔5〕 亟(qì),屡次。公弗许,“公弗许之”的省略,武公不答应这事。弗,不。许,应允,许可。
〔6〕及,到了。即位,天子或诸侯就职叫即位。为(wèi)之请制,替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为(wèi),介词,给,替。制,今河南荥(xínɡ)阳县东北,原是东虢(ɡuó)国的领地,东虢被郑国所灭,制就成为了郑国的领地。
〔7〕岩邑,险要的城邑。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大小不定,这里可以理解为“城邑”。虢叔,东虢国的国君。死焉,死在那里。焉,兼词,“于(介词,在)是(代词,那里)”。佗,同“他”。旁指代词,别的,其他的。佗邑唯命,其他城邑一定听从您的命令。唯命,一定听从您的命令。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表示绝对服从。副词“唯”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这里结合语义是翻译为“一定”。助词“是”为提宾的标志,不译。
〔8〕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叔,姜氏请求京,庄公使共叔段住在那里,大家称他为京城大叔。京,郑邑名,为郑国第二大城邑,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大(tài),后来作“太”。
祭(zhài)仲曰:“都(dū)城过百雉,国之害也〔1〕。先王之制,大都(dū)不过参(sān)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2〕。今京不度(dù),非制也〔3〕。君将不堪〔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bì)害〔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6〕?不如早为(wèi)之所〔7〕,无使滋蔓(màn)〔8〕, 蔓难图也〔9〕;蔓草犹不可除〔10〕,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11〕,子姑待之〔12〕。”
〔1〕祭(zhài)仲,郑大夫,字足。“仲”表示排行,有时称蔡仲足。都(dū)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邑的城墙超过三百丈,是国家的危害。都(dū),都邑。卿大夫和王侯子弟的封邑叫都。城,城墙。百稚,三百丈。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国家。
〔2〕大都(dū),大的都邑。不过,不能超过。参,三。国,国都。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古制,侯伯之国,城墙为三百雉。三分之一就是百雉,即三百丈。卿大夫和王侯子弟的封邑,不能超过百雉。中五之一,即“中都(dū)不过五国之一”的省略,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中,中等的都邑。小九之一,即“小都(dū)不过九国之一”的省略。小,小的都邑。以上均为古汉语常用的分数表示法。
〔3〕 不度(dù),不合法度。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4〕君将不堪,您将要受不了,即您将无法控制局面。堪,忍受。
〔5〕姜氏欲之,焉辟(bì)害,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欲,要。辟,后来写作“避”,即“避”的古字。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6〕 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即没有满足的时候。厌,吃饱,这里引申为满足。之,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复指前置宾语)“何厌”。
〔7〕不如早为(wèi)之所,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指早点给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不要让他继续发展。为之所,双宾语结构。为,动词,这里是“安排”之类的意思。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能单独存在)。
间接宾语,表示谓语动作(动词)方向(对谁做),或动作目标(为谁做)。并且紧接在动词后面,不能单独存在;直接宾语,是谓语动词直接指向的承受者。
〔8〕无使滋蔓(màn),不要使他发展。无,通“毋(wú)”,不要。滋,滋长。或作益,更,即更加、越发之意。蔓,蔓延。
〔9〕图,图谋。这里指设法对付或控制。
〔10〕 蔓草,蔓延的野草。犹,尚且,还(hái)。况,何况。
〔11〕多行不义,必自毙,做多了不合道义的事,一定栽跟头。不义,指不义的事情,即不符合道义的事。自毙,自己栽跟头。毙,扑倒,倒下。
〔12〕子,古代对人的尊称。姑,姑且。之,代词,指段自毙事。
既而大(tài)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1〕。公子吕曰〔2〕:“国不堪贰〔3〕,君将若之何〔4〕?欲与大(tài)叔,臣请事之〔5〕;若弗与〔6〕,则请除之。无生民心〔7〕。”公曰:“无庸,将自及〔8〕。”
〔1〕既而,不久。鄙,边邑。贰,副,理解为“副助”。贰于己,做自己副助的城邑,即从属庄公的同时,还要从属自己。
〔2〕 公子吕,字子封,郑大夫。
〔3〕 国不堪贰,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
〔4〕 若之何,奈之何,对这事怎么办?
“奈”、“若(如)”是动词,与疑问词“何”连用,组成凝固结构。“奈何”、“若(如)何”,翻译成“怎”、“怎么办”、“怎么样”、“怎么对付”。如果“若(如)何”、“奈何”中间夹名词或代词,变成“若(如)……何”、“奈……何”疑问的凝固结构,就翻译成“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
〔5〕 欲与大(tài)叔,臣请事之,如果打算(把郑国)送给大叔,就请您允许我侍奉他。事,名作动,侍奉。
〔6〕若,假如。
〔7〕无生民心,不要使民生二心。
〔8〕无庸,将自及,用不着,(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庸,用。及,赶上。一般指赶上不好的方面。
大(tài)叔又收贰以为(wéi)己邑〔1〕,至于廪(lǐn)延〔2〕。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3〕。”公曰:“不义不暱(nì),厚将崩〔4〕。”
〔1〕贰,指前面两属的地方。原先该地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有。
〔2〕至,到。廪延,郑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县北。
〔3〕厚,指土地扩大。众,百姓,这里指民心。
〔4〕这句是说,段既然不义,就不能笼住民心,土地占多了就要垮台。这是就“厚将得众”而说的双关话。暱(nì),通“䵒(nì)”,黏。这里指能团结人。崩,山塌,这里指垮下来,崩溃。
大(tài)叔完聚,缮(shàn)甲兵,具卒乘(shènɡ)〔1〕,将袭郑。夫人将启之〔2〕。公闻其期〔3〕, 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shènɡ)以伐京〔4〕。京叛大(tài)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5〕。五月辛丑〔6〕,大(tài)叔出奔共(ɡōnɡ)〔7〕。
〔1〕完,修葺(qì),指修城。聚,指聚集百姓。缮(shàn),修理,制造。甲,戎衣、铠(kǎi)甲。兵,武器。具,准备。卒,步兵。乘(shènɡ),兵车。
〔2〕夫人,指武姜。启之,为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
〔3〕期,段袭郑的日期。
〔4〕帅,通“率”。春秋时都是车战,兵车一乘有甲士(带盔甲的兵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shènɡ),共甲士 600 人,步卒 14400 人。以,连词。
〔5〕诸,“之于”的合音字。
〔6〕古人以干支纪日,五月辛丑,即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7〕奔,快跑。出奔,指逃到外国避难。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1〕段不弟(tì),故不言弟(dì)〔2〕;如二君,故曰克〔3〕;称郑伯,讥失教也〔4〕;谓之郑志〔5〕。不言出奔,难之也〔6〕。
遂寘(zhì)姜氏于城颍〔7〕,而誓之曰〔8〕:“不及黄泉,无相见也〔9〕”。——既而悔之〔10〕。
〔1〕《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书,指《春秋》。
〔2〕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第一个“弟(tì)”,通“悌(tì)”,敬爱兄长,指为弟之道,即做弟弟的本分。第二个“弟(dì)”,是弟弟的意思。不弟(tì),不守为弟之道。与“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
〔3〕兄弟俩如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克”字。
〔4〕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
〔5〕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意愿。
〔6〕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7〕寘(zhì),放置,安顿,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郑邑名,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
〔8〕誓之,向她发誓。
〔9〕黄泉,地下的泉水是黄色的。这里指墓穴。这句等于说这辈子咱们不见面了。
〔10〕之,指寘姜氏于城颍并发誓事。
颍考叔为(wéi)颍谷封人〔1〕,闻之,有献于公〔2〕。公赐之食。食舍(shě)肉〔3〕。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4〕,皆尝小人之食矣〔5〕,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6〕。”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7〕!”
〔1〕颍考叔,郑大夫。颍谷,郑边邑,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封,疆界。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2〕有献,有所献。
〔3〕舍,放着,后来写作“捨(shě)”。
〔4〕小人,颍考叔自己谦称。
〔5〕我的食物(她)都吃过了。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6〕遗(wèi),给,这里指留给。之,指其母。
〔7〕尔,你。繄(yī),句首语气词。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1〕?”公语(yù)之故,且告之悔〔2〕。对曰:“君何患焉〔3〕?若阙(jué)地及泉〔4〕,隧而相见〔5〕,其谁曰不然〔6〕?”公从之。公入而赋〔7〕:“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yì yì)〔8〕!”遂为(wéi)母子如初〔9〕。
〔1〕敢,表谦敬的副词。何谓,说的是什么意思?这话怎么讲?
〔2〕语(yù),告诉。之,间接宾语。语之故,把缘故告诉他。告之悔,把心里后悔的事告诉了他。语法结构同于“语之故”。
〔3〕您在这件事情上忧虑什么呢?
〔4〕阙(jué),通“掘”,挖。
〔5〕隧,用如动词,挖隧道。
〔6〕谁说不是这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然,代词,指黄泉相见。
〔7〕入,在这里与下面的“出”互文见义,即笼统表示庄公和姜氏进出隧道。赋,赋诗。这里是庄公所赋的诗的一部分。
〔8〕洩洩(yì yì),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乐的样子。
〔9〕从此作母亲作儿子还和当初一样。
君子曰〔1〕:颍考叔,纯孝也〔2〕。爱其母,施(yì)及庄公〔3〕。诗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cì)尔类〔4〕。”其是之谓乎〔5〕?
〔1〕君子,作者的假托,《左传》中惯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2〕纯,笃厚。
〔3〕施(yì),延,扩展,等于说“扩大影响”。
〔4〕见《诗经·大雅·既醉》。孝子的孝没有穷尽,永久把它给与你(指孝子)的同类。匮(kuì),尽。锡(cì),通“赐”,给与。
〔5〕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其,表委婉的语气词。是,这个,作“谓”的宾语。之,代词,复指“是”。
一、字词
1.用字情况
大太 古今字。“谓之京城大叔”,大,音 tài,后来写作“太”。寤啎 通假字。“庄公寤生”,“寤”通“啎”,逆,倒着。
佗他 “佗邑唯命”,“佗”同“他”,别的、其他的。
参三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同“三”。
辟避 古今字。“姜氏欲之,焉辟害”,辟,躲避、避开,后来写作“避”。
无毋 通假字。“无使滋蔓”、“无生民心”、“无相见也”,“无”通“毋”,不要。
厌餍 “姜氏何厌之有”,厌,同“餍”,满足。
暱昵 “不义不暱,厚将崩”,暱,“昵”的异体字,亲昵,亲近。指对兄长亲。
庸用 “无庸,将自及”,庸,同“用”。
帅率 通假字。“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
舍捨 古今字。“食舍肉”,“舍”假借为放弃,放着(不吃),后来写作“捨”(“捨”现在又简化为“舍”)。
寘置 “遂寘姜氏于城颖”,寘,同“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阙掘 通假字。“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
锡赐 通假字。“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给予。
2.词义分析
弗 “公弗许”、“若弗与”,弗,可译为“不”。实际上,两句中“弗”的含义并不等同于“不”,它还隐含了否定的对象“之”,“公弗许”即“公不之许”(义同“公不许之”),“若弗与”即“若不之与”(义同“若不与之”)。
都 “都城过百雉”,都,指都会(“城”义为城墙)。《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先君之主,祭祀先君的牌位)
贰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贰,两属,同时属于两个主人。西鄙北鄙本来属于庄公管辖,大叔命令它们同时也臣属于自己。
若之何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若之何,凝固结构,用作句子的谓语,拿它怎么办。
请 有三种含义:①在“请京,使居之”中,“请”是动词,请求、请要。②在“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中,“请”是表敬副词,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③在“若弗与,则请除之”中,“请”也是表敬副词,表示请求对方做某事。
乘 “具卒乘”、“帅车二百乘”,乘,音shènɡ,兵车。春秋时期车战,兵车一乘计有一车、四马、三甲士(御者居中,尊者居左,骖乘居右)、七十二步卒。
袭 “将袭郑”,袭,偷袭、袭击,指军队轻装、不用钟鼓、乘人不备而攻击。《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郑”在这里表示郑国的国都。在《左传》中,在本国而称国名,通常专指国都)
伐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公伐诸鄢”,伐,指击鼓鸣钟公开征讨。
二、语法
惊姜氏:惊,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
虢叔死焉、君何患焉:焉,兼词,兼有指示代词和语气词的双重作用,有人认为是“于是间”的合音字。
佗邑唯命:“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而助词“是”、“之”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之”为间接宾语,“京城大叔”为直接宾语。
今京不度:度,名词用作动词,按照法度办事。
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词组“何厌”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代词“之”复指“何厌”。
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之”为间接宾语,“所”为直接宾语。
无生民心:双宾语。动词“生”的用法比较特殊,它与间接宾语“民”结合,用作使动,使……产生;它与直接宾语“心”相连,用作一般动词,产生。
夫人将启之:启,一般称“为动用法”,为……启(打开城门)。“将启之”即“将为之启”,将为他(段)打开城门。
公伐诸鄢:“诸”是“之于(乎)”的合音字。
公赐之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之”为间接宾语,“食”、“故”、“悔”为直接宾语。
敢问何谓也、君何患焉: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是动词“谓”、“患”的前置宾语。
隧而相见:隧,名词活用作动词,挖隧道。
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代词:“是”是动词“谓”的前置宾语,代词“之”复指“是”。
三、修辞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yì yì)。”
这句话用了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见”)的修辞方法,前后两句,在表达上各举一端,在理解上互相补充。“公入”应理解为“公与姜入”,“姜出”应理解为“公与姜出”。
知识点归纳
一、补充注释
武姜:“武”为其夫的谥号,“姜”为自己的娘家姓,这是古人表示出嫁的女性名字的一种方法。又如文赢即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姓赢),便是此例。
“请京”以下三句:每分句主语不同,第一分句主语为姜氏;第二分句为郑庄公;第三分句为泛指(人们),均已省略。
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词用如动词。
西鄙北鄙:鄙,边邑,本义。
无生民心: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夫人将启之:启之,为他开门(作内应)。
有献于公:指有土特产献给庄公。
未尝君之羹:羹,肉羹。从美从羔,会意字。
其是之谓乎:正常语序为“其谓是”。“谓”为谓语,“是”为宾语前置。
二、词类活用
1 . 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 . 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使动用法,使……立。
3 . 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 . 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 . 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 . 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
7 . 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 . 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省略句、判断句
1 . 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省略句,“之”代指“它们”,即北鄙西鄙)
2 . 制,岩邑也。蔓难图也。(判断句)
3 .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纯孝也。(判断句)
四、状语后置句
1 . 郑武公娶于申。(“于申”为后置状语)
2 . 亟请于武公。(“于武公”为后置状语)
五、宾语前置句
1 . 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有何厌”)
2 . 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谓何”)
3 . 对曰,君何患焉:回答说,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在这件事上)。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要前置。(“患何”)
4 . 其是之谓乎: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是乎”。其,表推测语气。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其谓是乎”)
六、成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指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七、多义词
1 . 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颍:介词,在。
(4)段入于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 . 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是”或“于此”,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怎么。
(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3 . 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战胜。
(2)克勤克俭:动词,能够。
4 . 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给。
(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安排。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作为。
八、异义词
1 . 都城过百雉。
古义:城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