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的意象很早就进入了文人的象征世界,耳熟能详的诗句触手可及。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表达的是洁身自好,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表达的是可爱脱俗,白居易的“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于野水中”,表达的是自矜自怜,孟郊的“莲花未开时,苦心终日卷”,表达的是凄寒自苦,温庭筠的“三秋庭绿尽迎霜,唯有荷花守红死”,表达的是宁死不屈……
可是真正脍炙人口还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原因就在于以上诸公,对于莲花的歌咏,或是一时寄情之用,往往流于一端,于是自然缺乏某种厚重感。从这个角度看,周敦颐“同予者何人”之叹不无道理,因他将莲花视作彻底的人格化的象征,这种“中通外直”的君子人格兼及洒落和敬畏两种境界,一方面是天人合一的自恰自适,另一方面则是合当如此的醒觉和素位而行,有无之间摒弃了刻意的自苦自高。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周敦颐的学问修养,许多人并不知道他作为宋明理学“一代宗师”的身份。宋明理学中“濂洛关闽”四大学派,濂指的就是周濂溪(濂溪系周敦颐住所附近一条小溪),而洛所指向的洛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都曾经师从周敦颐,周敦颐曾令二程兄弟去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这种对乐的强调把握到了儒家的核心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