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 著
除上面所示的这个《太极图》之外,周敦颐还有一个作为解说的《太极图说》,全文只有249字,极其简短,但是却代表了周敦颐哲学的最高思想水平。据悉,因受到《周易·系辞传》的启发,周敦颐才在《太极图说》中阐释了其推崇备至的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亦突出了人在其中所起的整体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觉冠古今
那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到底说了什么呢?让我们先一睹为快。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按其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想内容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上下两篇,各五个小节,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意思是这样的:
《上篇》,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
极,言对待之极至也。与‘仪’类同,然仪以用身外易知,极乃天地造化之极,有自于其中,难以言也,故异之。
无极,极化谓太极,去极化达无极。两极并举,对立之成也。两极调和谓中,然中庸,非此无极也,中庸之尽也必以此,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道者万物玄同圆觉之修,尽归者此无极也。所谓无极,即非无极,是谓无极,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谓凡夫。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一气分而阴阳判。”(《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数钩隐图》)
无极而太极,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易之门,谨此。
第二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动而生阳,是本自非动也。本自非动不谓静,有以别于后之谓静也。
一动一静,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若非一之,则其一体而运,非相,非非相。为以一之,故得互为其根,成就两仪。两仪立,阳变阴合,化中偏正,万象成焉。
第三节: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阳变阴合,化中偏正有差,万象成焉。如于道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阴阳归极中也,偏正出万象。
五气(气):水、火、木、金、土。
四时(质):木、火、土、金、水。
气质并行,是生万化也。
五行一阴阳也,……:此明于生化之道,破五形相归阴阳,阴阳非相即归太极,极亦非,是则无极。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分之;所谓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
第四节: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无极之真者,非动,非非动之体也。
二五者,五气、四时也。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极,感化之体也。
妙,玄玄所成也。通书之言‘几’者,当谓于此。
凝,凝滞,是成相体也。
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传有以述焉,是明于此四者,非二也。
道,乃述于此图上下通达之行也。故‘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明其行,行之谓也。
第五节: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二气者:乾坤,天地之气也;男女,阴阳之气也。
化生万物之理,乃二气变合之道也。
生生之谓,乃各为阴阳、天地之效而变化也,是得无穷。所谓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谓天地、男女。
第六虚节,总结起来就是:
上述五节,可列五行欤?下亦一五节,其亦可列一五行欤?存之。
改良版的《太极图》
《下篇》,第一节: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上篇言大象,此处究小宇也,形异理同。
惟人者,自居故成万执。灵秀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归。
一形一神,神变形合。善恶秉阴阳,万事类万物。
感动者,‘非幡非风,仁者心动’也。
此可谓‘生生’。
第二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人极类太极。人极之先,不惟人得之。
中正,何非中庸,法于无极。仁义乃成生生之易, 法于阴阳。非动,非非动之体,有似于静,故主静焉。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圣人合之,成三之蕴也。调和之,尽象穷理。
此可谓之‘离明’。
第三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吉凶生大业。
定吉凶者,明悖逆顺成也,以之一人性。
此可谓‘顺逆’。
第四节: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天地人三才立矣,行于大化。
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与归欤?!
原始,还原本始。反终,返终也。终始本一,至矣。
死生之说,历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练,谓之圣人。
此谓‘修道’。
第五节: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者达也。易者死生反类之变也。本立而道生。
斯,化道也。其,通途。至,一行也。矣,止于至善。
此谓‘无形’。
第六虚节,总结起来就是:
全书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
图与书: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
惟人,万物之灵
根据周敦颐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我们能看到,《太极图》是由两个平衡对立的阴阳鱼组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太极图与道家的“物极必反”理论相对应。也就是说道家认为:事物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反者道之动,乐极则生悲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阴阳的平衡才能构成和谐的“道”。道家把阴阳太极理论整体性地运用到了其思想体系中。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家认为万物是由阴阳构成的,而阴阳又反过来构成了“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儒家同样认为阴阳是一个平衡的整体,太极图中阴阳各自参半,形成天平一样平衡,任何一方多或少都将破坏平衡,所以就必须要保证阴阳的和谐、平衡这与儒家提倡的“中庸”理论相吻合。
综上所述,太极图有七大含义:结构、规则、玄机、均衡、圆融、变易和方向。
因此,周敦颐的《太极图》是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庄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物”(《朱文公易说》)。以其不紊而言,则谓之理。
明曹端,读《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太极图》的综合辩证看法
事实是否真的如曹端所说的:“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呢?周敦颐关于宇宙演化的“太极图说”能否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人合一”合而为一,更加形象完整地呈现老子关于“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大循环体系呢?
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尝试着以老子关于“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大循环体系为主体框架,以《易经》中“综卦”的辩证思维模型,把周敦颐《太极图》中关于宇宙演化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步骤,进行全新的、深入地诠释说明。
未完待续…………
本文为《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原创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章内容链接: ,敬请品鉴。
其他合作事宜,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顿悟,由“易”及“老”,以“老”解“百家”,
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研究架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