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修辞手法,江山如此多娇是借代修辞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13:26:35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修辞手法,江山如此多娇是借代修辞吗(1)

知识点汇总

1、原文

沁园春·长沙 〔现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译文:

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大得将急驰的行船都阻挡了?

3、课下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漫:满,遍。

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 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深秋。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苍茫:旷远迷茫。

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恰:适逢,正赶上。

恰同学少年:*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

意气:意志和气概。

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遏(è):阻止。

4、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1925年晚秋所作。当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经长沙,重游了橘子洲。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5、课文赏析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6、常考知识点

(1)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秋景。下阙:回忆往事,寄托胸襟和抱负。

(2)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取一个小标题。

4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

①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

上阙中的景物(意象):山、林、、舸、鹰、鱼。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②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深意: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作用:上阙交代时间、地点,写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景,并生发感慨,设问;下阙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因此这三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中流击水图的情景中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的正是我辈同学少年。

(7)《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8)内容概括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年的革命形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表现了*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9) 艺术手法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

专项练习

《沁园春·长沙》复习训练

题号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词的正常语序应当是 (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橘子洲头独立,湘江北去。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5.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户侯”比喻大军阀、大官僚,此句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

6.下列词语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谁沉浮(主宰) 江碧透(满)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 浪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 挥斥方(强劲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为粪土)

7.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8.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组是( )

橘子洲是一幅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为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它西望层峦耸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晩亭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岳麓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

②*站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③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

④曾国藩操练水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

⑤南宋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讲学,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

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A.①⑥⑤④③②

B.②①⑥⑤④③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⑤③④②⑥

10.下列对《沁园春·长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次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B.上阕以“看”和“怅”为线索。“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在此处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词的下阙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为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凸显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流勇进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1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营造了深秋萧瑟的意境。

B.词中用语极富表现力,如“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C.本词末尾作者以问句作结,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一问的巧妙回答。

D.作者塑造了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权贵和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者形象。

12.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像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阅卷人

二、默写

得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 。”

(2)《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 。”

(3)《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句子是:“ , 。”

(4)*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雪》中,有三句可以回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这三句是“ , ,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在上文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抒怀,触景生情,表现出词人作为革命家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并引出下文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的律吕呦!”

(3)闻一多的《红烛》中抒发诗人对红烛深情的呼唤的诗句是:红烛啊!“________ ,________。”

阅卷人

三、诗歌鉴赏

得分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漫江碧 , 百舸流。鹰长空,鱼浅底,万类霜天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选择山上、江面、天空、水底的典型景物描写,远近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革命者雄姿英发的风貌和豪迈的气概。

(2)诗词很讲究炼字。请从诗中划线字里选择三个字进行赏析。

(3)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什么样的形象?

16.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小题。

沁园春 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有人说,《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意趣。请你举例印证这种说法。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2)开头前三句,点明了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是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秋天湘江悲凉壮阔的景色。

(2)《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染”字写出红的程度之深。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争”字展现千帆竞发之景。

C.“鹰击长空”,“击”字富有力量感,准确地形容出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的矫健姿态。

D.“鱼翔浅底”,“翔”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澈,形象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

(3)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音韵等,“长沙”是这词的题目。

B.上阕以“看”和“怅”为线索。“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此处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为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突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流勇进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 , 从今又几年。

[注]此诗是刘长卿被贬为南巴尉后新年抒怀之作。②长沙傅:指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句中“新岁”紧扣诗题,表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

B.“春归在客先”运用了拟人手法,感叹新年伊始、天下共春之际,春归在我之先。

C.“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从听觉的角度写景,将情感寄寓在美好的春景之中。

D.“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借用贾谊的典故,以贾谊自况,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诗歌“天畔独潸然”句直抒胸臆表达伤感之情,请结合诗句分析诗“独潸然”的原因。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请概括分析本词表现了当时“同学少年”怎样的“责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B

【解析】. A项,“比喻”,错误,“万户侯”与“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是借代;

C项,“反问”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只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

D项,“借代”错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2.【答案】 B

【解析】.B项,“江水满溢之状”错误,“透”字只体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的特点,没有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3.【答案】 D

【解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意思是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如果换成常式语序,这句词就应该改成“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4.【答案】 B

【解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设问。

5.【答案】 B

【解析】.考查课文内容理解。A项,这两句词只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形式上看,不是对偶。B项,正确;C项,“反问”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只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没有用反问和拟人;D项,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词中借指大军阀、大官僚。军阀和万户侯都是人,属同类事物,不构成比喻。此处属借代手法。

6.【答案】 B

【解析】.B.“ 怅惘,失意的样子 ”错误。“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惆怅慷慨的心绪。句子翻译为: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7.【答案】 B

【解析】.B项“忆”是领字,应该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8.【答案】 B

【解析】.B项,“江水满溢之状”错误,“透”字只体现江水碧绿清澈的特点,没有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9.【答案】 A

【解析】.考查句子衔接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橘子洲”,而填写的六个句子是介绍“橘子洲”的历史。

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是总领句,放在首位,排除B;

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中“它”承前指代“橘子洲”,故紧跟①后,接着按照“南宋朱熹”到“清朝曾国藩”到之后的“外国领事馆”,再到近现代的“*”的时间顺序即可排出剩下句子的顺序——⑤④③②。

10.【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B项,“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错误,“怅”在此处意为“失意”,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11.【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句子的结构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全诗内容和感情基调进行分析。

本题:A项“营造了深秋萧瑟的意境”错误,上片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为下文描写深秋时节站在橘子洲上看到的美丽秋景做铺垫。

12.【答案】 C

【解析】.C项,“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理解错误,“书生意气”指同学们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挥斥方遒”指热情奔放,劲头正足。这句话的意思是“同学们意气奔放,正遒劲有力”。

故答案为:C

13.【答案】

(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解答本题,注意易错字: 漫 、 舸 、 峥嵘 、 激扬 。

14. 【答案】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

注意以下重点词语的写法:“寥廓”“苍茫”“蹈”“莫”“耕耘”。

15.【答案】

(1)A

(2)染: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

透:表现出了江水的碧绿澄澈。

争: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搏击长空的矫健雄姿。

翔:形象地写出了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竞:写出了寒秋中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通过对湘江深秋的景色的描绘,借景生情,指出了革命的道路曲折不平的道理。

(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英雄形象。

【解析】.

(1)A项,仔细分析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但没有 “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诗人独立在寒秋中是对革命形势的沉思。可以从“谁主沉浮”的疑问中体会。故选A。

(2)①“染”,是涂染的意思;“层林尽染”意思是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染”字则活画出:树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②“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鹰击长空”运用这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③“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鱼翔浅底”运用这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了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3)本题:摘引关键语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可以理解为: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见,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英雄形象。

16.【答案】

(1)从词的上阕由“看”字所总领的七句诗,可以体验到树林染上了红色,秋水碧绿清澄,水面千帆竞发,雄鹰翱翔长空,鱼儿轻快游动,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了生命的壮美和力度。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解析】.

(1)“秋日胜春朝”的意思是说秋天的景象春天的还要美丽,本词通过植物明丽的色彩、动物矫健的活动来展现了他眼中秋天独特的活力和生机。

(2)人物形象主要在下片体现。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17.【答案】

(1)D

(2)①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在结构上,为下边抒情做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

(3)①“染”字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丽美景。

②“争”字让碧绿无尘的江面充满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解析】.

(1)D对虚实手法的分析正好颠倒了,“游水搏浪”是回忆的内容,是虚写,“人生奋斗”是作者要说的本意所在。

(2)开头前三句主要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作用。

(3)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18.【答案】

(1)D

(2)B

(3)B

【解析】

(1) 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赏析能力,注意要翻译诗句。阅读相关诗句,抓住诗句的关键词,分析这些词的手法和特点,结合翻译来辨析选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炼字的鉴赏能力,注意翻译整个诗句。阅读诗歌找出相关的诗句,翻译诗句了解内容,根据主旨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重点词的特点和含义,再逐一辨析答案。

(3)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综合鉴赏能力,注意阅读选项内容。选项的内容是对诗歌的基本理解,先阅读选项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借助作者、注释、关键词等正确理解诗歌判断选项。

19.【答案】

(1)C

(2)①思乡念亲。诗人身处异乡,又恰逢新年,思乡念亲之情更加强烈。②愤懑失意。诗人遭遇贬谪,地位低下,心中愤慨,又满腹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③孤独无奈。诗人被贬在外,孤独凄清,归期无望,又已年老,心中满是无奈伤感。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0.【答案】

①蔑视反动统治、批判旧世界旧思想。②开创一个崭新的世界,振兴中华,以天下为已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筛选概括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展现了“同学少年”战斗行动,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青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他们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表达了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他们要开创一个崭新的世界,振兴中华,以天下为已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